《送徐使君赴岳州》

时间: 2025-01-19 20:50:27

渺渺楚江上,风旗摇去舟。

马归云梦晚,猿叫洞庭秋。

别思满南渡,乡心生北楼。

巴陵山水郡,应称谢公游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送徐使君赴岳州
作者:雍陶 〔唐代〕

渺渺楚江上,风旗摇去舟。
马归云梦晚,猿叫洞庭秋。
别思满南渡,乡心生北楼。
巴陵山水郡,应称谢公游。

白话文翻译:

在辽远的楚江之上,风吹起了船上的旗帜,轻轻摇曳。
马儿在云梦的暮色中归来,猿声在洞庭湖边的秋天里回响。
离别的思绪充满了南渡的旅程,故乡的情怀在北楼上生起。
巴陵的山水郡,应该称得上是谢公游览的胜地。

注释:

  • 渺渺:形容景象遥远,模糊不清的样子。
  • 楚江:指长江流域的楚地,发源于今湖北省。
  • 风旗:指船上的旗帜,随风摇动。
  • 云梦:云梦泽,位于今湖北省,是古称的一个湿地。
  • 巴陵:指今湖南省岳阳市,是山水秀丽之地。
  • 谢公游:指东晋诗人谢灵运,他曾游览巴陵山水,留下许多佳作。

典故解析:

  • 谢公游:诗中提到的谢公,指的是谢灵运,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,其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著称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雍陶是唐代诗人,生活在盛唐时期。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、情感真挚著称,常常描绘山水景色和人情世态。

创作背景:此诗创作于送别友人徐使君赴岳州之际,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。

诗歌鉴赏:

《送徐使君赴岳州》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,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反映内心的情感。开头两句以“渺渺楚江上,风旗摇去舟”描绘了楚江的辽阔和船的悠然,给人一种空灵而宁静的感觉,仿佛可以感受到随风摇曳的旗帜与江水的潺潺流动,营造出一种送别时的萧瑟氛围。

接着“马归云梦晚,猿叫洞庭秋”两句,描绘了黄昏时分的归程,马儿在云梦泽归来,猿声在洞庭湖响起,增添了离别的愁苦与孤独。此处的意象生动,既展现了自然的美丽,又暗含着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思念。

“别思满南渡,乡心生北楼”则是情感的高潮,离别后思乡之情油然而生,诗人将思念之情写得直白而真挚,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。而最后一句“巴陵山水郡,应称谢公游”则回归到巴陵的美景,既是对友人的美好祝愿,也是对自然的赞美。

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情感的结合,展现了诗人的细腻与深情,既有送别的悲伤,又有对友人的祝福,情感层次丰富,给人以深刻的感触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

  1. 渺渺楚江上:描绘了楚江的辽阔和遥远,给人以一种空旷的感觉。
  2. 风旗摇去舟:旗帜随风摇动,象征着离别的旅程即将开始。
  3. 马归云梦晚:马在黄昏时刻归来,增添了时间的流逝感。
  4. 猿叫洞庭秋:猿声在秋天的洞庭湖边回荡,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。
  5. 别思满南渡:表达了离别后的思念之情,情感真实而浓烈。
  6. 乡心生北楼:在北楼上,思乡之情涌现而出,体现了对故乡的眷恋。
  7. 巴陵山水郡:赞美了巴陵的山水之美,提升了诗的意境。
  8. 应称谢公游:将巴陵与谢公的游览联系在一起,赋予了这片土地更深的文化内涵。

修辞手法

  • 比喻:用自然景物比喻人情,增强了情感的表达。
  • 对仗:上下句对称工整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  • 意象:通过“风旗”、“马归”、“猿叫”等意象传达情感,丰富了诗的内涵。

主题思想

整首诗的主题是离别与思乡,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及对故乡的思念。诗中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,传递出浓厚的情感,展现了人与自然、人与人之间的深厚联系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

  • 楚江:象征着辽阔与自由,暗示离别的旅程。
  • 云梦:代表着家乡的美好与宁静,承载着思乡情感。
  • 猿叫:象征孤独与哀愁,反映诗人内心的情感。
  • 巴陵山水:象征美丽与文化,连接着历史与现实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

  1. 诗中提到的“楚江”是指哪个地方?

    • A. 长江流域
    • B. 黄河流域
    • C. 珠江流域
    • D. 淮河流域
  2. “马归云梦晚”表达了什么情感?

    • A. 欢快
    • B. 凄凉
    • C. 思念
    • D. 无奈
  3. “巴陵山水郡”中的“巴陵”代表了什么?

    • A. 一个地名
    • B. 一个人名
    • C. 一种情感
    • D. 一种景象

答案

  1. A
  2. C
  3. A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

  • 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
  • 李白《早发白帝城》
  • 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

诗词对比

  • 王维的《送元二使安西》同样是送别之作,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友人离别的情感,风格清新而宁静。
  • 李白的《早发白帝城》则强调旅途的快速与壮美,展现出另一种豪放与奔放的情感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中国古典诗词鉴赏》
  • 《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