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杂咏三首 其二 灯》

时间: 2024-09-19 21:29:04

发翠斜溪里,蓄宝宕山峰。

抽茎类仙掌,衔光似烛龙。

飞蛾再三绕,轻花四五重。

孤对相思夕,空照舞衣缝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发翠斜溪里,蓄宝宕山峰。
抽茎类仙掌,衔光似烛龙。
飞蛾再三绕,轻花四五重。
孤对相思夕,空照舞衣缝。

白话文翻译:

在翠绿的斜溪里,照耀着宝石般的山峰。
伸展的茎像是仙人掌,闪烁的光辉如同蜡烛的龙形。
飞蛾反复地飞绕,轻盈的花朵层层叠叠。
我独自面对思念的黄昏,微弱的光照在舞衣的缝隙上。

注释:

  • 发翠:形容绿色的光芒或色彩。
  • :美丽或珍贵的意思。
  • 衔光:嘴里叼着光芒。
  • 烛龙: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,常常与光明、照耀相关。
  • 轻花:轻盈的花朵,可能指微风中摇曳的花。
  • 相思:思念之情。
  • 空照:微弱的光照射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谢朓(约464年-499年),字景仁,号阮亭,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,才情出众,作品多以清新脱俗著称。他的诗风受到王羲之、谢灵运等人的影响,擅长描写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。

创作背景:

《杂咏三首》是谢朓在其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品,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动荡的社会背景下,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,表达个人情感与思考,反映出对生活和情感的深刻感悟。

诗歌鉴赏:

谢朓的《灯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充满情感的夜景。整首诗通过对灯光与自然景色的描写,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。开篇的“发翠斜溪里,蓄宝宕山峰”描绘出清幽的山水,将读者带入宁静的自然环境。这种自然景象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观察细腻,更为后文情感的表达埋下伏笔。

而“抽茎类仙掌,衔光似烛龙”则将光与影的结合描绘得生动而富有想象力,蜡烛的光辉与仙掌的形态相呼应,形成一种神秘而梦幻的意象。飞蛾的“再三绕”,不仅描绘了夜晚的活泼景象,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对思念的执着与不舍。

最后两句“孤对相思夕,空照舞衣缝”更是情感的高潮,表达了诗人独自面对黄昏时的孤独与对爱人的思念。微弱的灯光照在舞衣的缝隙上,透露出一种无奈与忧伤,令人感同身受。整首诗在景与情的交融中,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与深思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发翠斜溪里:翠绿的光芒在斜坡的溪水中闪耀,展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自然美。
  2. 蓄宝宕山峰:山峰如同珍宝一般,给人一种丰盈的视觉感受。
  3. 抽茎类仙掌:形象地描绘出茎的姿态,仿佛仙人掌般挺拔。
  4. 衔光似烛龙:以烛龙的形象形容光的闪烁,增加了诗句的神秘感。
  5. 飞蛾再三绕:描述飞蛾围绕着光源飞舞,生动地呈现出夜晚的活动。
  6. 轻花四五重:花朵轻盈,层层叠叠,营造出一种柔美的画面。
  7. 孤对相思夕: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。
  8. 空照舞衣缝:微弱的光照在舞衣上,突显出孤寂的氛围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将光比作“烛龙”,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。
  • 拟人:飞蛾的“再三绕”赋予了飞蛾一种情感,体现了对光的追逐。
  • 对仗:如“飞蛾再三绕,轻花四五重”,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。

主题思想:

整首诗以孤独的思念为主线,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,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。诗人在夜晚独自对着灯光沉思,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,形成了动人的情感共鸣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翠溪:象征着清新与宁静。
  • 宝峰:代表珍贵与美好。
  • 烛龙:象征着光明与希望。
  • 飞蛾:象征着对光明的追求。
  • 舞衣:象征着思念与感情的寄托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“飞蛾再三绕”表现了什么情感?

    • A. 活泼
    • B. 孤独
    • C. 思念
    • D. 开心
  2. “空照舞衣缝”中的“空”字表达了什么?

    • A. 丰富
    • B. 孤独
    • C. 明亮
    • D. 黑暗
  3. 诗中提到的“烛龙”象征着什么?

    • A. 暗淡
    • B. 温暖
    • C. 光明
    • D. 寂静

答案:

  1. C
  2. B
  3. C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王维《鸟鸣涧》
  • 李白《夜泊牛津》
  • 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

诗词对比:

  • 谢朓《灯》与王维《鸟鸣涧》: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,但谢朓更侧重于孤独与思念,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和谐美。
  • 谢朓《灯》与李白《夜泊牛津》:两者都描绘了夜晚的情景,但李白的诗更加豪放,而谢朓则更显细腻与柔情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南北朝诗人传》
  • 《谢朓诗集》
  • 《古诗词鉴赏指南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