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 其十五》

时间: 2024-09-19 21:29:03

年华豫已涤,夜艾赏方融。

新萍时合水,弱草未胜风。

闺幽瑟易响,台迥月难中。

春物广馀照,兰萱佩未穷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

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 其十五
作者: 谢朓 〔南北朝〕

年华豫已涤,夜艾赏方融。
新萍时合水,弱草未胜风。
闺幽瑟易响,台迥月难中。
春物广馀照,兰萱佩未穷。

白话文翻译

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时光流逝和春天美好景象的感慨。诗人提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洗净了冬日的寒冷,夜晚的艾香正浓。新生的浮萍与水面相依,弱小的草儿还抵挡不住春风的侵袭。闺房的幽静使得琴声轻易可闻,而高台上的月亮则难以捕捉。春天的万物在明亮的阳光下尽情绽放,但兰花和萱草的装饰却似乎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状态。

注释

字词注释

  • 年华:时光,岁月。
  • :这里指的是已经。
  • :洗净,清除。
  • :艾草,古时常用作熏香。
  • 新萍:刚刚生长的浮萍。
  • 弱草:指的是刚发芽的小草。
  • :古代一种弦乐器。
  • 台迥:高台,远离的意思。
  • 兰萱:兰花与萱草,象征美好和高洁。

典故解析

  • :艾草在古代常用于驱邪防病,夜艾即指夜间的清香,象征着春天的气息。
  • 兰萱:兰与萱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视为美德和高洁的象征,反映了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。

诗词背景

作者介绍: 谢朓,字希夷,南北朝时期的诗人,出生于南朝宋,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之一,以其清丽的诗风和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而闻名。

创作背景: 本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,正值社会动荡和文化交融的时期。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,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。

诗歌鉴赏

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,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。开头的“年华豫已涤”便让人感受到岁月洗净了冬日的寒冷,暗示着春天的来临。而“夜艾赏方融”,则通过夜晚的清香,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中。接下来的“新萍时合水,弱草未胜风”描绘了春日新生的景象,浮萍和小草的脆弱,反映了生命的初生与成长过程中的艰难。

闺房中的“瑟易响”与高台上的“月难中”形成对比,展现了内心的孤寂与对外界美好事物的渴望。最后一句“春物广馀照,兰萱佩未穷”则表达了对春天万物生长的欣喜,同时也暗示了兰萱的装饰尚未达到完美状态,寓意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总有待于更进一步的追求。

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、细腻的情感,展示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,体现出一种优雅而深邃的情感基调。

诗词解析

逐句解析

  1. 年华豫已涤:岁月已经洗净了寒冷,暗示春天的到来。
  2. 夜艾赏方融:夜晚的艾香在春风中弥漫,令人愉悦。
  3. 新萍时合水:新生的浮萍与水面相接,生机勃勃。
  4. 弱草未胜风:刚发芽的小草尚且抵挡不住春风的吹拂。
  5. 闺幽瑟易响:闺房的幽静使得琴声显得轻易可闻。
  6. 台迥月难中:高台上的月亮却难以捕捉,表现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。
  7. 春物广馀照:春天的万物在阳光下绽放。
  8. 兰萱佩未穷:兰花与萱草的装饰尚未完美,隐含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。

修辞手法

  • 比喻:将春天比作清新的气息,表现出生命的生机。
  • 拟人: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,如“瑟易响”表现出琴声的轻易可闻。
  • 对仗:如“弱草未胜风”与“新萍时合水”形成对比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
主题思想: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,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赞美,对自然的热爱,以及对生活理想的不懈追求。

意象分析

意象词汇

  1. 年华:象征时间的流逝。
  2. 夜艾:代表春天的气息和宁静的夜晚。
  3. 新萍:象征新生命的开始。
  4. 弱草:代表生命的脆弱与成长的艰难。
  5. :象征艺术和情感的表达。
  6. :象征纯洁与美好。
  7. 春物:代表万物复苏的生机。

互动学习

诗词测试

  1. 诗中提到的“夜艾”主要象征什么?

    • A. 寂静
    • B. 春天的气息
    • C. 冬天的寒冷
    • D. 生命的终结
  2. 诗中“新萍时合水”表达了什么意象?

    • A. 生命的脆弱
    • B. 生命的繁荣
    • C. 时间的流逝
    • D. 失去的美好
  3. 诗中“弱草未胜风”意在表现什么?

    • A. 对春天的赞美
    • B. 对生命的无奈
    • C. 对美好事物的渴望
    • D. 对孤独的感叹

答案

  1. B
  2. B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

相关作品推荐

  • 李白《静夜思》: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。
  • 杜甫《春望》:反映春天的美好与时局的沧桑。

诗词对比

  • 谢朓《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》与杜甫《春望》:两首诗都描绘了春天的美好,但谢朓更注重细腻的自然描写,而杜甫则将春天与社会动荡相结合,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。

参考资料

推荐书目

  • 《南北朝诗歌选》
  • 《中国古典诗词鉴赏》
  • 《谢朓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