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拟古九首 其四》
时间: 2025-01-01 13:30:09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长安万里堠,日日送远行。
轻车列千驷,骠骑悬双旌。
西出横门道,意气倾公卿。
铍戟夹左右,部曲联若星。
疾驱呼延塞,深入休屠城。
旄头无时落,边风旦暮惊。
刻功燕然石,受爵天子廷。
既获世间愿,复垂身后名。
借问毛锥子,区区何所营。
白话文翻译:
长安距离这里有万里,每天都在送别远行的人。
轻便的马车排成千队,骠骑的旗帜高高悬挂。
西出横门的道路上,豪情壮志倾倒了公卿们。
铍戟在左右相夹,随行的部队像繁星般密布。
疾驰而去呼啸着越过延塞,深入到休屠城。
旄头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落下,边塞的风让人早晚惊慌。
刻下功绩的燕然石,获得了天子的封爵。
既然得到了世间的愿望,又能留名于后世。
我想问问毛锥子,你究竟在追求什么呢?
注释:
- 堠(shù):指停留、宿营的地方。
- 骠骑:古代骑兵的称谓,意为勇猛的骑兵。
- 铍戟:一种武器,古时的长矛。
- 呼延塞:古代地名,象征边塞。
- 燕然石:指刻有功绩的石碑,象征功名。
- 毛锥子:指毛锥,古代一种兵器,这里引申为追求的目标或理想。
典故解析:
- 燕然石:出自《史记》,是汉朝名将的功绩碑,象征着荣誉和成就。
- 毛锥子:古时的兵器,寓意追求名利和功业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胡翰,元代诗人,擅长诗词,尤其以豪放的风格著称,作品常表现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。
创作背景:此诗作于元代中期,正值社会动荡,诗人借古人之词,抒发对理想与功名的渴望。
诗歌鉴赏:
《拟古九首 其四》以豪情壮志为主线,表达了对远行和追求理想的渴望。诗中描绘了长安的遥远与送别的悲壮,展现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。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写,诗人传达出一种悲壮的豪情。整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铿锵的节奏,展现出诗人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憧憬。尤其是“疾驱呼延塞,深入休屠城”一联,强调了边塞的险恶与征战的荣耀,展现了诗人的豪情与壮志。最后以“借问毛锥子,区区何所营”收尾,反问让人深思,既是对自己追求的质疑,也是对世俗功名的反思,具有更深的哲理意味。
诗词解析:
-
逐句解析:
- 长安万里堠,日日送远行:描写长安的遥远,表达了送别的场景。
- 轻车列千驷,骠骑悬双旌:展现出浩大的队伍,彰显出勇敢和气势。
- 西出横门道,意气倾公卿:描述出征的豪情,意气风发。
- 铍戟夹左右,部曲联若星:部队的整齐与壮观,形象生动。
- 疾驱呼延塞,深入休屠城:强调行军的迅疾与目标的坚定。
- 旄头无时落,边风旦暮惊:描绘边塞的风情,表现出不安的情绪。
- 刻功燕然石,受爵天子廷:象征功名的获得。
- 既获世间愿,复垂身后名:实现理想,追求名誉。
- 借问毛锥子,区区何所营:反问自我,发人深省。
-
修辞手法:运用了对仗、夸张和排比等修辞手法,增强了诗歌的力度和气势。
-
主题思想:诗歌表达了对理想与功名的追求,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与个人成就的思考,具有深刻的哲理性。
意象分析:
- 长安:象征着繁华与遥远的理想。
- 边塞:象征着战争与冒险的生活。
- 燕然石:象征着功绩与名誉。
- 毛锥子:象征着个人的追求与目标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“长安万里堠”意指什么?
- A. 长安的繁华
- B. 长安的遥远
- C. 长安的历史
-
“疾驱呼延塞”中的“疾驱”可理解为?
- A. 迅速的行军
- B. 缓慢的旅行
- C. 安静的休息
-
诗末提到的“毛锥子”象征什么?
- A. 战争
- B. 个人追求
- C. 财富
答案:
- B
- A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
- 李白《行路难》
- 杜甫《春望》
诗词对比:
- 对比胡翰与王维的送别诗,胡翰侧重于豪情壮志,而王维则更强调送别的伤感与思乡之情,二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。
参考资料:
- 《元代诗人研究》
- 《古诗词鉴赏》
- 《诗词与人生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