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奉使京西》

时间: 2025-01-19 21:50:30

卢龙已复两河平,烽火楼边处处耕。

何事书生走羸马,原州城下又添兵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奉使京西
李涉

卢龙已复两河平,
烽火楼边处处耕。
何事书生走羸马,
原州城下又添兵。

白话文翻译:

这首诗描绘了战乱后的恢复与生机。卢龙地区已经恢复了,两河流域的战火也平息,烽火台附近,农田里到处都是耕作的景象。书生为何骑着瘦弱的马走在路上,原州城下又增添了士兵的驻扎。

注释:

  • 卢龙:指的是卢龙关,古代的军事重地。
  • 两河:指的是黄河与长江,象征着中原地区。
  • 烽火楼:古代用来传递军情的塔楼。
  • 书生:指读书人,通常带有文人气质的知识分子。
  • 羸马:指瘦弱的马,形容书生的疲惫状态。
  • 原州:指的是一个地名,古代边境地区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李涉,唐代诗人,生平资料较少,但他的诗歌创作多关注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,风格清新自然。

创作背景:

这首诗创作于唐代,正值国家从战乱中恢复时期,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与农耕的恢复,表现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。

诗歌鉴赏:

《奉使京西》通过简练的笔触,展现了战后复兴的景象。诗的开头,作者以“卢龙已复两河平”开篇,直接点明了战乱已经结束,国家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繁荣。接下来的“烽火楼边处处耕”,描绘了农田里到处都是辛勤耕作的人们,生动地展示了恢复生产的景象。整体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,诗人显然对国家的复兴感到欣慰。

然而,诗的最后两句却揭示了另一层面。“何事书生走羸马”,书生的羸弱与疲惫,反映了知识分子在战乱中所承受的压力与无奈。接着“原州城下又添兵”,则暗示着尽管战后恢复,但仍有军事驻扎,国家的安全还未完全稳定。这种对比使诗的情感更加深沉,既有对和平的渴望,也有对现实的无奈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• 卢龙已复两河平:卢龙地区已经恢复,而两河流域的战火也已平息,象征着国家的安宁。
  • 烽火楼边处处耕:描述烽火楼周围的田地上,农民们正在辛勤耕作,体现出恢复生机的景象。
  • 何事书生走羸马:书生骑着瘦弱的马走路,暗示他身心的疲惫和对现实的无奈。
  • 原州城下又添兵:原州城下又增加了驻军,暗示虽然战争平息,但安全形势依然紧张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对仗:诗句之间有明显的对仗结构,如“已复”与“又添”形成对比。
  • 比喻与象征:书生与羸马象征知识分子的脆弱与无力,烽火楼则象征战争的余波。

主题思想:

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和平的渴望与对现实的忧虑,表现出诗人对战后复兴的欣喜,但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。

意象分析:

  • 卢龙:象征着边疆与军事。
  • 烽火楼:象征着战争与动荡。
  • 书生:象征着知识分子,代表了社会的一部分。
  • 羸马:象征着力量的不足与无奈。
  • :象征着国家安全与稳定的需求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选择题:诗中提到的“卢龙”指的是哪个地方?

    • A. 农田
    • B. 古代军事重地
    • C. 烽火楼
    • D. 书生的家
  2. 填空题:诗中的“羸马”形容的是(____)的状态。

  3. 判断题:诗中表现出诗人对社会恢复的乐观态度。 (对/错)

答案:

  1. B
  2. 瘦弱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王维的《鹿柴》:同样描绘自然景色,表现和谐的生活。
  • 杜甫的《春望》:反映战乱后的忧虑与对国家未来的思考。

诗词对比:

  • 对比李涉与杜甫的作品,李涉更关注农田的恢复与生机,而杜甫则更强调战乱对人民的影响和哀叹,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视角和情感基调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唐代诗人李涉生平考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