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
同弱翁登华盖山资福寺
山路日日霁,已知秋色微。
薄云归岭去,落叶到江飞。
灵迹何时閟,故人此会稀。
下方城郭里,秋望入云扉。
白话文翻译
在山路上,天气每天都晴朗,我已察觉到秋天的气息渐渐显现。薄云飘向远山,落叶随风飘向江面。那灵异的踪迹何时才会再现?旧友相聚的机会却是如此稀少。远处的城郭中,眺望秋天的景色,仿佛要透过云层进入更深的天地。
注释
- 霁:晴朗,雨后放晴的状态。
- 微:轻微,细小。
- 灵迹:指神灵或高人隐居的踪迹。
- 閟:隐蔽、隐藏。
- 稀:稀少、不常见。
- 城郭:城市和城墙,泛指城市的建筑物。
典故解析
“灵迹何时閟”可理解为对隐士或高人隐居的向往,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厌倦。“故人此会稀”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与相聚机会的珍惜,体现了古人重视友情的情感。
诗词背景
作者介绍:邢昉,清代诗人,生平不详,但其诗以清新脱俗、意境深远著称,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世的思考。
创作背景:这首诗写于秋季,作者与友人登山游玩,感受季节变迁,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友人的怀念,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。
诗歌鉴赏
这首诗以山路的风景为背景,结合作者的个人情感,展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。首句“山路日日霁”,描绘出山路晴朗的景象,象征着一种宁静的心境。随后的“已知秋色微”则通过细腻的观察,传达出秋天的初现,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细腻的感受力。
“薄云归岭去,落叶到江飞”,通过动态的描写,表现了秋天的特点,薄云渐渐消散,落叶在江水上飘荡,营造出一种恬静而又略显萧瑟的氛围。接着“灵迹何时閟,故人此会稀”中,作者对灵异高人的向往与对故人的怀念交织,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,表明作者对人世间友谊的珍视。
最后“下方城郭里,秋望入云扉”,将视野拉远,既表现了诗人对城市的观察,也隐含了一种哲理层面的思考,仿佛在追问人生的意义。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,更是对情感、友谊与人生的深刻反思。
诗词解析
-
逐句解析:
- “山路日日霁”:描绘了每天晴朗的山路,给人以宁静的感觉。
- “已知秋色微”:秋天的气息已逐渐显露,展现出细腻的观察。
- “薄云归岭去”:薄云向远处的山岭飘去,表达了自然的变化。
- “落叶到江飞”:落叶随风飘向江水,渲染出秋天的萧索。
- “灵迹何时閟”:对高人隐居的向往与思考,体现了隐逸文化。
- “故人此会稀”:对友人相聚的珍惜,表达情感的深厚。
- “下方城郭里”:视角转向城市,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。
- “秋望入云扉”:秋日的景色如同打开的云扉,象征着对未来的探索。
-
修辞手法:诗中运用了比喻(“灵迹”)、拟人(“薄云归岭去”)等手法,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与艺术性。
-
主题思想: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结合,表现了对友谊的珍视、对自然的热爱,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,传达了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。
意象分析
- 山路:象征人生道路的曲折与宁静。
- 秋色:代表季节的变迁,寓意着时光的流逝。
- 薄云:象征着变化与无常,表现自然的轻灵。
- 落叶:象征着离别与凋零,反映人生的无常。
- 灵迹:代表对高人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尊重。
- 故人:象征友情的珍贵与时光的流逝。
互动学习
诗词测试:
-
诗中“霁”字的意思是?
- A. 雨后放晴
- B. 风和日丽
- C. 天气阴沉
- D. 雪花飘落
-
诗中提到的“灵迹”指的是?
- A. 朋友
- B. 高人隐居的踪迹
- C. 动植物
- D. 自然景观
答案:
- A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李白的《月下独酌》
- 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
诗词对比:
- 比较邢昉的这首诗与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,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,但邢昉更多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人生哲理的思考,而王维则更侧重于孤独与宁静的内心感受。
参考资料
- 《中国古典诗词鉴赏》
- 《清代诗人研究》
- 《诗经及其后世影响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