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送友人入蜀
李白
见说蚕丛路,崎岖不易行。
山从人面起,云傍马头生。
芳树笼秦栈,春流绕蜀城。
升沉应已定,不必问君平。
白话文翻译:
听说通往蜀地的蚕丛路,崎岖难行。
山从人的面容中升起,云在马头旁边生长。
芳香的树木笼罩着秦岭栈道,春水环绕着蜀城。
你即将升沉,这一切都已注定,不必问你安否。
注释:
- 蚕丛路:指古代蜀地的道路,因蚕丛而得名,象征艰难险阻。
- 崎岖:形容道路不平坦,难以行走。
- 山从人面起:比喻山的形状像人的面容,形象生动。
- 云傍马头生:云在马头旁边缭绕,描绘出自然景象。
- 芳树:指散发芳香的树木,象征美好自然。
- 秦栈:指秦岭的栈道,历史上著名的通道。
- 升沉:指命运的起伏变化。
- 君平:指朋友的平安,体现关心与祝福。
典故解析:
- 蚕丛:传说中的蚕丛路,古蜀之地,象征着艰难的旅程。
- 蜀城:指四川地区,历史上蜀汉的根据地,文化底蕴深厚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代著名诗人,被誉为“诗仙”。他以豪放奔放的风格、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个性著称,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,表达了个人的理想与追求。
创作背景:
《送友人入蜀》创作于李白的游历生涯中,常常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。此诗写于送别友人之际,表达了对朋友前往蜀地的祝福与关心,同时也渗透了对人生起伏的哲思。
诗歌鉴赏:
《送友人入蜀》是一首抒发离别情怀的诗,情感深邃,意境开阔。诗的开头,李白提到“蚕丛路”的艰险,暗示了友人即将面对的困境,展现出他的关切。接着,诗中描绘了蜀地的自然风光,通过“山从人面起,云傍马头生”等生动的意象,营造出一种奇幻而美丽的场景。芳树和春流的搭配,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美好,仿佛在为友人的旅途加油添彩。
最后两句“升沉应已定,不必问君平”,则是李白对友人命运的深刻思考,体现了他对变化无常人生的哲学理解,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,也显示出对人生无常的淡然。全诗情感真挚,画面鲜明,既有对友人的关怀,又有对人生的感悟,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与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
见说蚕丛路,崎岖不易行。
听说通往蜀地的路途艰险崎岖,难以行走。 -
山从人面起,云傍马头生。
山的形状像人的面容,而云则围绕在马头旁边,描绘出自然与人相互依存的美妙画面。 -
芳树笼秦栈,春流绕蜀城。
美丽的芳香树木环绕着秦岭的栈道,春水流淌环绕着蜀城,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气息。 -
升沉应已定,不必问君平。
人生的起伏已经注定,不必再问你是否平安,体现了对命运的接受与淡然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山从人面起”,将山比作人的面容,形象生动。
- 拟人:如“春流绕蜀城”,赋予春流以生命,使其更具情感。
- 对仗: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,增强了韵律感。
主题思想:
全诗表达了对友人旅途的关心与祝福,反映出李白对人生起伏的哲思。通过对自然的描绘,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,展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思考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蚕丛路:象征艰难的旅途,预示着友人需要面对的挑战。
- 山、人、云:构成了自然景象,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。
- 芳树、春流:象征着生机与希望,传递出对友人旅途的美好祝愿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《送友人入蜀》的作者是:
A. 王之涣
B. 李白
C. 杜甫 -
“蚕丛路”形容的是:
A. 平坦的道路
B. 艰难的旅途
C. 繁华的城市 -
诗中提到的“春流”象征着什么?
A. 生命的希望
B. 时间的流逝
C. 自然的宁静
答案:
- B
- B
- A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送元二使安西》(王维)
- 《送别》(王之涣)
诗词对比:
李白的《送友人入蜀》与王维的《送元二使安西》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情感,但李白注重描绘自然景象,体现了豪放的个性;而王维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与内敛,展现出山水田园的宁静与美好。两首诗在风格上各具特色,反映了两位诗人的个人风格与对友谊的理解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李白诗全集》
- 《中国古典诗词鉴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