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山中问月》

时间: 2025-01-04 07:22:52

为问长安月,谁教不相离。

昔随飞盖处,今照入山时。

借助秋怀旷,留连夜卧迟。

如归旧乡国,似对好亲知。

松下行为伴,溪头坐有期。

千岩将万壑,无处不相随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为问长安月,谁教不相离。
昔随飞盖处,今照入山时。
借助秋怀旷,留连夜卧迟。
如归旧乡国,似对好亲知。
松下行为伴,溪头坐有期。
千岩将万壑,无处不相随。

白话文翻译:

我想请问长安的明月,谁让你我无法相聚?
曾经在飞盖之下与你共舞,如今却只照亮我在山中。
借着这清秋的情怀,我不禁留连夜晚的安眠。
仿佛回到了故乡,像是见到了亲密的朋友。
松树下你陪我行走,溪水边我们相约而坐。
千山万壑之间,你我无处不相随。

注释:

  • 长安月:指长安的明月,象征思乡之情。
  • 飞盖:指古代的车盖,常用来形容富贵之人乘坐的车,暗含过去的荣华。
  • 秋怀:秋天的心情,表现出一种孤寂与怀旧。
  • 旧乡国:故乡,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。
  • 千岩万壑:形容景色的壮阔,表达自然的宏伟及诗人与月亮的紧密联系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。他的诗风通俗易懂,善于抒发个人情感,尤其擅长描写社会民生和个人情怀。

创作背景:本诗写于白居易晚年,正值他在山中隐居的时期。诗中流露出对往昔荣华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感慨,反映了他对月亮的思考与对人情的深切感受。

诗歌鉴赏:

《山中问月》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抒情诗,诗人在山中独自仰望明月,思绪万千。通过与月亮的对话,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亲友的思念之情。开头两句,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主题,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情感的深厚,既有对长安的向往,又有对离别的叹息。接下来的几句,诗人借助秋天的清冷,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感。

诗中“如归旧乡国,似对好亲知”的比喻,展现了月亮在异乡夜晚给予诗人的慰藉,仿佛回到故乡,见到了久别的亲友,带给人一种温暖的情感体验。最后的描绘“千岩将万壑,无处不相随”,不仅展现出自然的壮美,也表达出诗人与自然、与月亮之间的紧密联系,传达出一种无处不在的陪伴感。

整首诗通过对月亮的描写,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,既有对往昔的回忆,又有对现实的感慨,情感真挚动人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

  1. 为问长安月,谁教不相离:诗人面对明月,发出疑问,表现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。
  2. 昔随飞盖处,今照入山时:对比昔日的荣华与如今的孤独,流露出对过去的怀念。
  3. 借助秋怀旷,留连夜卧迟:秋天的情怀让诗人不忍入眠,表现出内心的惆怅。
  4. 如归旧乡国,似对好亲知:月亮令诗人感受到故乡的温暖,仿佛见到了老朋友。
  5. 松下行为伴,溪头坐有期:描绘与自然、与月亮的亲密关系,表达诗人对自然的依恋。
  6. 千岩将万壑,无处不相随:月亮的陪伴无处不在,暗示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。

修辞手法

  • 比喻:月亮比作亲友,增强了情感的亲切感。
  • 对仗:如“昔随飞盖处,今照入山时”,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。

主题思想:整首诗围绕“思念”的主题展开,借助月亮象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,表现了诗人对故乡、对亲友的深切怀念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

  1. 月亮:象征思念、孤独与希望。
  2. 秋天:代表成熟、收获与思绪的沉淀。
  3. 松树、溪水:自然意象,象征宁静与陪伴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

  1. 诗中提到的“长安月”象征什么?

    • A. 荣华富贵
    • B. 思乡之情
    • C. 自然景色
  2. “昔随飞盖处,今照入山时”表达了什么?

    • A. 对过去的怀念
    • B. 对未来的期待
    • C. 对现在的满意
  3. 诗中关于月亮的比喻主要是为了表达:

    • A. 现实的孤独
    • B. 对自然的崇敬
    • C. 对财富的追求

答案

  1. B
  2. A
  3. A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

  • 杜甫的《月夜忆舍弟》
  • 李白的《静夜思》

诗词对比

  • 在白居易的《山中问月》中,月亮承载了浓厚的思乡情,而李白的《静夜思》则是通过月亮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感念,虽然在手法上各有千秋,但都体现了诗人对月亮的深情依恋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白居易集》
  • 《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