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炉畔几回思忆,罗帕初烘重湿。
残烬似馀情,总难明。
门掩灯昏才寝,月影花光欺枕。
心绪遣谁知?异当时。
白话文翻译:
在炉火旁,我几次回忆往事,湿漉漉的罗帕刚刚烘烤过。
余下的炭火就像我那残存的情感,却始终难以看清。
门关上,昏暗的灯光让我刚刚入睡,月影和花影在枕边摇曳。
我的心情又该向谁倾诉呢?与往昔的时光截然不同了。
注释:
- 炉畔:炉子旁边,指的是生火取暖或做饭的地方。
- 罗帕:一种轻薄的丝织物,常用作手帕或装饰物。
- 残烬:剩下的炭火,象征着未了的情感。
- 门掩:门关上,表示一种封闭的状态。
- 月影花光:月亮的影子和花的光辉,在此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。
- 心绪:心里的情感和思绪。
典故解析:
此诗虽未直接引用历史典故,但“昭君怨”一词本身涉及到王昭君的故事。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,因政治联姻远嫁匈奴,背负着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爱情的无奈,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茅于美(1896-1984),字李白,江苏人,是近代著名的诗人、小说家和翻译家。他的作品多以细腻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而著称。
创作背景:诗作可能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王昭君的同情与理解,结合自身的情感经历,呈现出一种对过往的追忆与当前孤独的对比。
诗歌鉴赏:
《昭君怨》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描绘了孤独和思念。开头“炉畔几回思忆”便引入了一个温暖而又悲凉的场景,炉火象征着温暖,而“湿”字则暗示着泪水或情感的压抑。接着,诗人以“残烬”比喻自己的情感,说明这些情感虽未完全熄灭,但却难以看清,暗示着内心的挣扎与不甘。
“门掩灯昏才寝”,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,诗人面对昏暗的灯光,感受到深深的孤独。月影和花光在夜晚的交织中,不仅增添了诗的美感,也映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。最后一句“心绪遣谁知?异当时”,表达了对倾诉对象的渴望和对往昔的无奈,过去的美好与现在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,令人心痛。
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讲究,炉火、月影、花光等元素相互交织,营造出一种既温暖又冷清的氛围,传达出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“炉畔几回思忆”:在炉火旁边,我多次回想往事。
- “罗帕初烘重湿”:刚刚烘烤的罗帕还带着湿气,象征着未干的泪水。
- “残烬似馀情,总难明”:剩下的炭火就像我那残存的情感,始终无法明了。
- “门掩灯昏才寝”:门关上,昏暗的灯光让我刚刚入睡。
- “月影花光欺枕”:月光和花影在我枕边摇曳,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感觉。
- “心绪遣谁知?异当时”:我的心情又该向谁倾诉呢?与往昔的时光截然不同了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“残烬”比喻为“馀情”,形象生动。
- 拟人:月影和花光被赋予了动作,表现出情感的细腻。
- 对仗:如“月影花光”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。
主题思想: 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状孤独的深切感慨,折射出人们在变迁中留下的情感痕迹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炉火:象征温暖与回忆,承载着情感的基调。
- 罗帕:细腻与柔情的象征,内含思念之意。
- 残烬:象征未了的感情,隐喻着爱情的遗憾。
- 月影花光:夜晚的美丽与孤独共存,营造出梦幻而又忧伤的氛围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残烬”象征什么?
- A. 煤烟
- B. 过去的情感
- C. 新的开始
-
“门掩灯昏才寝”表现了怎样的情景?
- A. 光明正大的场景
- B. 孤独和昏暗
- C. 热闹的聚会
-
诗中提及的“罗帕”象征着什么?
- A. 冷漠
- B. 思念与柔情
- C. 斗争
答案:
- B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李白的《月下独酌》
- 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
- 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
诗词对比: 可以将《昭君怨》与王维的《相思》进行对比,前者强调对过去的追忆和孤独,后者则更侧重于相思之苦。两者均展现了深厚的情感,但表达方式和情景设定各有不同。
参考资料:
- 《中国古典诗词鉴赏》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古诗词入门与解析》
- 《王昭君:从历史到文学的探讨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