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》
时间: 2025-01-19 15:52:42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
天山雪云常不开,千峰万岭雪崔嵬。
北风夜卷赤亭口,一夜天山雪更厚。
能兼汉月照银山,复逐胡风过铁关。
交河城边鸟飞绝,轮台路上马蹄滑。
晻霭寒氛万里凝,阑干阴崖千丈冰。
将军狐裘卧不暖,都护宝刀冻欲断。
正是天山雪下时,送君走马归京师。
雪中何以赠君别,惟有青青松树枝。
白话文翻译
天山的雪云总是不开,千峰万岭上积雪层层叠叠。
北风在夜里卷过赤亭口,经过一夜,天山的雪更加厚重。
汉月能照亮银色的山峰,胡风又从铁关吹来。
交河城边鸟儿飞绝,轮台路上马蹄滑。
阴霭寒气凝聚万里,阑干边悬崖上千丈冰冷。
将军的狐裘无法御寒,都护的宝刀快要冻断。
正是天山雪下的时候,送君骑马归京城。
在雪中我该如何赠别你,唯有那青青的松树枝。
注释
- 天山:指的是新疆的天山,地势高峻,冬季多雪。
- 雪崔嵬:崔嵬,形容雪的厚重和层叠。
- 赤亭口:古代的一个地名,指一个通往天山的口子。
- 能兼汉月:汉月,指汉朝的月亮,暗指明亮的月光。
- 胡风:指北方的风,可能带有敌军的气息。
- 交河城:古代的一个城池,位于今新疆地区。
- 轮台:古代的一个地名,也在新疆地区。
- 晻霭寒氛:晻霭,指阴云密布的样子,寒氛则是寒冷的气氛。
- 阑干阴崖:阑干,指栏杆,阴崖是形容悬崖边的阴暗。
- 狐裘:指狐皮做成的衣裳,通常用于保暖。
诗词背景
作者介绍:岑参,字与之,号子美,唐代著名边塞诗人,出生于今山西省。岑参的诗风豪放,尤其擅长描绘边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士兵的豪情。
创作背景:此诗作于岑参任职于边疆期间,正值冬季,天山雪景壮丽而寒冷,诗人借送别友人的机会,描绘了严寒的雪景,表现了对友人的不舍与关怀。
诗歌鉴赏
《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》是一首以北国雪景为背景的送别诗。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,展现了天山的雪景美丽而又严酷,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惆怅与祝福。开篇即以“天山雪云常不开”引入,营造出一种冷峻而空旷的气氛。接着,诗人通过描绘雪的厚重、寒风的凶猛,展现出严冬的无情,尤其是北风卷过赤亭口,寒冷的景象让人倍感凛冽。
在中间部分,诗人通过“将军狐裘卧不暖,都护宝刀冻欲断”的描写,表现出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士兵的困境,增添了诗的层次感与情感的深度。最后,诗人以“雪中何以赠君别,惟有青青松树枝”收尾,虽无金银之物相赠,但寄托的情谊却是最真挚的,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。
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情感的真挚表达,形成了一个既美丽又凄凉的画面,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独特魅力。
诗词解析
-
逐句解析:
- “天山雪云常不开”:指天山常被厚厚的雪云覆盖,暗示天气寒冷。
- “千峰万岭雪崔嵬”:描绘天山的雪覆盖了无数的山峰,景象壮观。
- “北风夜卷赤亭口”:北风在夜间吹过赤亭口,增强了寒冷的感觉。
- “一夜天山雪更厚”:一夜之间,雪势更加猛烈,营造出一种紧迫感。
- “能兼汉月照银山”: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中,月光依旧能照亮银色的山峰,表现自然之美。
- “复逐胡风过铁关”:胡风暗示敌人的气息,紧张的情境呼之欲出。
-
修辞手法:
- 诗中运用了比喻、拟人等修辞手法,如“北风夜卷”使风仿佛有生命,增加了诗的动感。
- 对仗工整,增强了诗的音乐感。
-
主题思想:
- 诗歌通过描绘天山的雪景,展现了边塞的寒冷与艰辛,同时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。诗人在严酷的环境中,寄托了对友人的祝福与不舍,体现了人性中最温暖的一面。
意象分析
- 雪:象征严寒与孤独,同时也代表纯洁与美好。
- 天山:代表壮丽的自然景观,暗示边疆的广阔与神秘。
- 狐裘:象征保暖与保护,反映了士兵在严酷环境中的脆弱。
- 松树:在诗的结尾,松树象征着坚韧与长青,寄托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。
互动学习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描绘的是哪个山脉的雪景?
- A. 嵩山
- B. 泰山
- C. 天山
- D. 黄山
-
诗中提到的“狐裘”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?
- A. 装饰
- B. 保暖
- C. 武器
- D. 交通工具
-
诗人用什么来表达对友人的祝福?
- A. 金银
- B. 松树枝
- C. 诗歌
- D. 酒
答案:
- C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
相关作品推荐:
- 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
- 高适《别董大》
诗词对比:
- 岑参的边塞诗与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都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,但岑参更侧重于展现边疆生活的艰辛,而王之涣则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。
参考资料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典诗歌选》
- 《边塞诗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