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》
时间: 2025-01-04 08:30:56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三度为郎便白头,一从出守五经秋。
莫言圣主长不用,其那苍生应未休。
人间岁月如流水,客舍秋风今又起。
不知心事向谁论,江上蝉鸣空满耳。
白话文翻译:
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离别的感慨。作者三次做了官,直到白发苍苍;自从出任边疆职务,已是五年秋天。不要说圣明的君主不再任用你,其实那些苦苦挣扎的百姓也并没有得到安宁。人间的岁月就像流水一样匆匆而过,客舍的秋风又在耳边吹起。心中难以诉说的情感又该向谁倾诉?江边的蝉鸣声在耳畔响起,让人感到空虚与无奈。
注释:
- 郎:指官员,古时称呼。
- 白头:形容年老。
- 出守:指出任地方官。
- 五经秋:五年之久,秋天。
- 圣主:指明君。
- 苍生:老百姓。
- 岁月如流水:形容时间的流逝非常快。
- 客舍:旅馆。
- 秋风:象征凋零和离别的情感。
- 心事:忧虑和思念的情感。
- 蝉鸣:蝉的鸣叫,象征孤独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岑参,字与之,号白云,唐代著名边塞诗人,生活在盛唐时期。他是当时的文学家,以豪放的风格和壮美的意象著称。岑参曾在边疆任职,目睹了战乱和百姓疾苦,创作了许多表现边塞风情和思乡情怀的诗篇。
创作背景:
本诗创作于诗人被派往边疆守卫期间,面对战乱和离别,表达了对往日游玩的怀念和对苍生苦难的关心。诗中流露出对人生无常、个人命运和百姓苦难的深切思考。
诗歌鉴赏:
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顾,表现了岑参对人生、时光和社会的沉思。开头两句“三度为郎便白头,一从出守五经秋”,展现了诗人从年轻到白头的生命历程,暗示了官场的无常和个人的无奈。接下来的“莫言圣主长不用,其那苍生应未休”,则转向对社会的关注,表达了对百姓困境的同情。此句提醒人们,虽然个人的命运可能被忽视,但百姓的苦难仍在持续,蕴含着深沉的社会责任感。
“人间岁月如流水,客舍秋风今又起”蕴含着一种哀伤的哲学,岁月飞逝,秋风又起,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悲凉。最后的“不知心事向谁论,江上蝉鸣空满耳”则是对孤独和无法倾诉的无奈,蝉鸣声的“空满耳”更添了一层悲凉的情感。这种情感在诗中交织,形成了一种深邃的思考,表现了诗人对个人与社会、时间与空间的复杂感受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三度为郎便白头:回顾自己三次做官,已至白发苍苍,突显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。
- 一从出守五经秋:自从出任边地职务,已经经历了五年的秋天,暗示对地方治理的艰辛与漫长。
- 莫言圣主长不用:不要认为圣明的主君不再任用自己,其实百姓的苦难并未结束。
- 其那苍生应未休:强调百姓仍在苦苦挣扎,显示出诗人的关怀。
- 人间岁月如流水:时间如流水般逝去,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。
- 客舍秋风今又起:在旅馆中感受到的秋风,暗示离别与孤独。
- 不知心事向谁论:心中郁闷无处倾诉,表现诗人的孤独感。
- 江上蝉鸣空满耳:蝉鸣声充斥耳畔,却无法倾诉心中的忧愁,显得格外无奈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岁月比作流水,形象地表达时间的流逝。
- 拟人:秋风如同有情的存在,带来离别的忧伤。
- 对仗: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,探讨了人生的无常、社会的苦难与心灵的孤独,表达了诗人对苍生的深切关怀与对自身命运的感慨,展现了唐代诗人关心社会、关注人性的情怀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白头:象征衰老与无奈。
- 秋风:象征凋零、离别和孤独。
- 蝉鸣:象征孤独与无法倾诉的情感。
- 流水: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无情。
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,形成了独特的情感氛围,许多意象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,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作者三次做官,最后的结果是什么? A. 成功
B. 白头苍苍
C. 被贬
D. 退休 -
“人间岁月如流水”这句诗的意思是? A. 时间流逝如同流水一样快
B. 水流的速度很慢
C. 人生不再经历痛苦
D. 时间可以倒流 -
诗中提到的“江上蝉鸣”象征着什么? A. 快乐
B. 孤独与无奈
C. 自由
D. 亲情
答案:
- B
- A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
- 高适《别董大》
- 李白《夜泊牛津》
诗词对比:
与岑参的作品相比,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远方的向往,但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精神的追求。而岑参则通过个人的经历和对社会的关怀,展现了更加沉重的情感,反映了他对人世间的深刻思考。两者在主题和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,但都展现了唐代诗人独特的风格和思想深度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唐诗鉴赏辞典》
- 《岑参诗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