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西湖春日壮游即事 其十三
马臻 〔元代〕
揉蓝染水翠浮山,堤上亭台锦绣间。
花柳禁人攀折去,要留春色大家看。
白话文翻译:
这首诗描绘了春日西湖的美景:蓝色的水面和翠绿的山影交融,湖堤上的亭台楼阁装点得如同锦绣。诗人感叹花柳的美丽,虽然不能让游人随意攀折,但希望大家都能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春色。
注释:
字词注释:
- 揉蓝:指用蓝色染料染成的水面,形容湖水的颜色。
- 染水翠:形容水面如同染上了翠色,清澈而美丽。
- 浮山:指湖中水面上浮现的山影,显得生动灵秀。
- 堤上亭台:描绘湖边的亭阁,构成美丽的景观。
- 锦绣间:形容亭台与自然景色交融,犹如锦缎般美丽。
- 花柳禁人攀折去:指花和柳树被禁止人们随意攀折,以保护春天的美好。
- 春色大家看:希望大家共同欣赏春天的美景。
典故解析:
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,但“花柳禁人攀折”可以理解为对自然美的保护,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珍视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马臻,元代诗人,生平事迹较少记载,作品以写景抒怀为主,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及人文情怀。
创作背景:
此诗创作于春季,正值西湖风景如画的时节,诗人借游玩西湖的机会,表达对春日美景的欣赏与感慨,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珍视与保护的意识。
诗歌鉴赏:
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西湖春日的景色,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。诗中“揉蓝染水翠浮山”一句,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面如蓝天般清澈、山影如翡翠般明亮的景象,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。紧接着的“堤上亭台锦绣间”则将自然与人文景观结合,呈现出一种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感。
“花柳禁人攀折去”一句中,诗人通过对花柳的保护,表达了对自然的尊重与珍惜。诗人不仅仅是欣赏春色的美丽,更是希望将这份美丽留给更多的人,共同感受春日的魅力。
整首诗在字句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,似乎在感叹美景易逝,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。诗的末尾“要留春色大家看”则是对未来的期许,呼吁更多的人去欣赏和保护这份春天的美丽。整体而言,诗作以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揉蓝染水翠浮山:描绘了湖水如同蓝色的染料,清澈而翠绿的山影在水面浮现,展现出春日的生机。
- 堤上亭台锦绣间:湖堤上的亭台与自然美景相映成趣,构成美丽的画面。
- 花柳禁人攀折去:花柳被禁止攀折,表现了对自然的保护意识。
- 要留春色大家看:希望大家共同欣赏春天的美景,表达了对和谐自然的向往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揉蓝染水翠”将水面比作染色,生动形象。
- 对仗:“堤上亭台锦绣间”展示了对称的美感。
- 拟人:花柳似乎有情感,被赋予了“禁人攀折”的特性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、对春天的珍惜以及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,传达了人们应珍视和保护自然的思想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蓝水:象征清澈和宁静。
- 翠山:代表生机与希望。
- 亭台:象征人文与自然的结合。
- 花柳:代表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活力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“揉蓝染水翠”的意思是:
A. 水面清澈如蓝色染料
B. 水面如蓝天般辽阔
C. 水中有蓝色的山影
D. 水面波光粼粼 -
诗人希望大家:
A. 随意攀折花柳
B. 珍惜春天的美景
C. 只欣赏亭台
D. 不再游览西湖 -
诗中的“春色”指的是:
A. 春天的气候
B. 春天的花草树木
C. 春天的阳光
D. 春天的雨水
答案:
- A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: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境界。
- 杜甫《春望》:表现了春天的美丽与对现实的感慨。
诗词对比:
- 与白居易的《钱塘湖春行》对比,二者皆描绘春日的美景,但《西湖春日壮游即事》更强调对自然的保护,而《钱塘湖春行》则更多展现个人的感受和情感。
参考资料:
推荐书目:
- 《元代诗选》
- 《古诗词鉴赏辞典》
- 《中国古代文学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