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宝网金幢变劫灰,瞿昙寺里尽蒿莱。
鸟窠无树山夔泣,不见谈禅太傅来。
白话文翻译:
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悲凉的场景,宝网和金幢已化为劫灰,瞿昙寺内满是荒草。鸟巢无树,山中夔龙在哭泣,连曾经谈禅的太傅也不再莅临。
注释:
- 宝网:指金色的网,象征佛教的庄严与神圣。
- 金幢:金色的幢旗,常用于寺庙,象征佛法的威严。
- 劫灰:劫难后的灰烬,象征毁灭和凋零。
- 瞿昙寺:即释迦牟尼的出生地,象征佛教的发源地。
- 蒿莱:指荒草,象征荒凉与衰败。
- 鸟窠:鸟巢,象征栖息的地方。
- 夔泣:夔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兽,象征悲伤。
- 谈禅太傅:指高僧或高人,代表着智慧和教导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蒲庵禅师(生卒年不详),明代著名禅宗僧人,擅长诗歌,作品多描写自然与禅理,风格清新而深邃。
创作背景:
此诗创作于明代,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转型时期。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的荒凉景象,表达了对佛教衰落的感慨与对自然的深思。
诗歌鉴赏:
《西湖杂诗》反映了作者对佛教衰落的深切忧虑与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。诗中通过对比手法,将光辉灿烂的佛教象征与荒凉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,表现出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与失落。开头的“宝网金幢变劫灰”既是对佛教辉煌的追忆,也是对其衰败的惋惜。接下来的“瞿昙寺里尽蒿莱”更是将这一意象具象化,展现了昔日繁华的寺庙如今满目荒凉的惨状,令人感到无比沉痛。
接下来的“鸟窠无树山夔泣”,通过描绘无树的鸟巢,进一步加强了孤寂与悲伤的氛围,夔龙的哭泣则传达出一种超然的悲哀。最后一句“不见谈禅太傅来”则是对佛教高僧缺失的直接叹息,仿佛在追寻曾经的智慧与教导却发现无处可寻。
整首诗情感真挚,意象深邃,展现了作者对自然、对佛教、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,令人动容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宝网金幢变劫灰:描写佛教的象征已化为灰烬,暗示宗教的衰退。
- 瞿昙寺里尽蒿莱:通过描绘满是荒草的寺庙,进一步强调衰败的景象。
- 鸟窠无树山夔泣:鸟巢因无树而孤独,夔龙的哭泣象征自然的悲伤。
- 不见谈禅太傅来:失去了智慧的传承与指导,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。
修辞手法:
- 对比:通过辉煌与荒凉的对比,突显主题。
- 拟人:夔龙的哭泣赋予自然以情感,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。
- 象征:宝网、金幢等象征佛教的辉煌,重重叠叠地表现出衰败的感伤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衰退的忧虑,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慨与对人类智慧的追思,情感基调沉重而深邃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宝网:象征着佛教的光辉与庄严。
- 金幢:代表着佛法的威严与尊贵。
- 蒿莱:象征着衰败与荒凉。
- 夔泣:象征自然的悲伤与无奈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“宝网金幢”中“金幢”指的是什么?
- A. 一种植物
- B. 佛教的象征
- C. 一种建筑
- D. 一种动物
-
诗中“夔泣”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?
- A. 欢喜
- B. 悲伤
- C. 愤怒
- D. 平静
-
“不见谈禅太傅来”说明了什么?
- A. 高僧的缺失
- B. 高僧的到来
- C. 自然的变化
- D. 历史的演变
答案:
- B
- B
- A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登高》 杜甫
- 《静夜思》 李白
诗词对比:
- 《登高》:同样表现了对社会动荡的感慨,但着重于个人的悲苦与历史的无情。
- 《静夜思》:通过对月的思念表达了人对家乡的眷恋,情感更加柔和。
参考资料:
- 《明代诗词选》
- 《中国古典诗词解析》
- 《蒲庵禅师与明代文化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