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折桂令·想人生最苦别离》
时间: 2025-01-19 15:47:57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
折桂令·想人生最苦别离
作者: 刘庭信 〔元代〕
想人生最苦离别,雁杳鱼沉,信断音绝。
娇模样其实丢抹,好时光谁曾受用?
穷家活逐日绷曳,才过了一百五日上坟的日月,
早来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时节。
笃笃寞寞终岁巴结,孤孤另另彻夜咨嗟。
欢欢喜喜盼的他回来,凄凄凉凉老了人也。
白话文翻译
人生中最苦的就是离别,像雁飞去无影无踪,鱼儿沉没深海,音信全无。
那娇美的模样如今已被抹去,谁能享受过往的美好时光?
在这个穷困的家庭中,生活每一天都如同绷紧的弦,
才刚刚过了一百五日的上坟日,马上又要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时节。
整年都是这样孤独地过着,只能在夜里默默叹息。
我欢欢喜喜地期待他回归,结果却是凄凉地见证了自己老去。
注释
- 杳:深远、遥远,形容雁飞去无影。
- 沉:沉没,指鱼儿在水中消失。
- 信断音绝:信件断绝,音信全无。
- 娇模样:美丽的容貌。
- 穷家:贫困的家庭。
- 上坟:祭奠祖先的日子。
- 祭灶:指农历二十四日祭灶神的节日。
- 笃笃寞寞:形容年复一年地孤独。
诗词背景
作者介绍
刘庭信,元代诗人,以其抒情细腻、风格独特著称,常以离别、孤独为主题,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。
创作背景
此诗创作于元代,正值社会动荡和人心惶惶之际,诗人通过离别这一主题,抒发了对人生苦短与无奈的感慨,反映了当时人们情感的孤独与失落。
诗歌鉴赏
《折桂令·想人生最苦别离》是一首充满了离愁别绪的词作,诗人通过借助自然景象和节日习俗,深刻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与无奈。诗中以“雁杳鱼沉”开篇,便直入主题,给人以深刻而强烈的感受。雁的离去和鱼儿的沉没,象征着亲友间的音信全无,生离死别的痛楚在字里行间流露。
接着,诗人以“娇模样其实丢抹”表达了美好时光的短暂与易逝,令人感到时光荏苒,岁月无情。诗中提到的“穷家”与“逐日绷曳”则反映了现实生活的艰辛,令人更加感受到生活的沉重与无奈。
“早来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时节”,不仅是时间的流逝,更是对节日的感叹,孤独的心情在节日里显得愈加明显。整年“笃笃寞寞”的生活,似乎成了无尽的孤独与叹息,等待着希望的归来,却又是无望的期待。
最后以“欢欢喜喜盼的他回来,凄凄凉凉老了人也”收尾,表现了期盼与失落的强烈对比,深刻揭示了人们内心的孤独与无奈。整首词作情感真挚,字句间流露出深沉的离愁,令人动容。
诗词解析
逐句解析
- 想人生最苦离别:直接提出主题,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情。
- 雁杳鱼沉,信断音绝:用比喻形象地表现离别后的孤独与无助。
- 娇模样其实丢抹:美好的容颜在离别后逐渐消逝,暗含对过往的怀念。
- 好时光谁曾受用?:反问句,表现对美好时光的无奈与遗憾。
- 穷家活逐日绷曳:生活的艰辛与无奈,表现了生存的压力。
- 才过了一百五日上坟的日月:描述时间的流逝与节日的到来。
- 早来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时节:节日的临近,暗示孤独与失落。
- 笃笃寞寞终岁巴结:形象地表现整年孤独的生活状态。
- 孤孤另另彻夜咨嗟:夜晚的无尽思念与叹息,表现了内心的孤独。
- 欢欢喜喜盼的他回来: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。
- 凄凄凉凉老了人也:结尾处的凄凉感,与前面的希望形成对比。
修辞手法
- 比喻:用“雁杳鱼沉”比喻离别后的孤独感。
- 反问:通过反问句加强对美好时光的遗憾。
- 对仗:整首词在句式上有对仗的美感,增强了节奏感。
主题思想
整首词的中心思想是对离别的深切感悟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,表现了强烈的孤独感与失落感。诗人通过对生活的细腻观察,表达了对亲情、友情的深切怀念与无奈的期待,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离别时的脆弱与无助。
意象分析
意象词汇
- 雁:象征离别、远行,代表着思念与孤独。
- 鱼:沉没的鱼象征着失去的联系与音信全无。
- 娇模样:代表美好与青春,暗示时光的流逝。
- 穷家:象征生活的艰辛与无奈。
- 节日:如“上坟”和“祭灶”,暗示传统文化与人们的情感寄托。
互动学习
诗词测试
-
诗中提到的“雁杳鱼沉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象?
A. 离别
B. 重聚
C. 旅行
D. 喜悦 -
“欢欢喜喜盼的他回来”中“他”指的是谁?
A. 朋友
B. 亲人
C. 爱人
D. 同事 -
诗人通过哪些方式表现孤独与失落?
A. 自然景象
B. 生活琐事
C. 节日习俗
D. 以上皆是
答案:
- A
- C
- D
诗词比较与延伸
相关作品推荐
- 《离骚》(屈原):表达离别的痛苦与对理想的追求。
- 《静夜思》(李白):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与离别的情感。
诗词对比
- 《红楼梦》中的诗词:同样表达对离别的感伤,但在意象和情感上更为细腻与复杂。
- 苏轼的《水调歌头》:通过月亮寄托对亲人的思念,展现了对离愁的理解与哲思。
这些作品在主题上与刘庭信的《折桂令》相似,都表现了对离别与孤独的深切感悟,但在艺术表现和情感深度上各有千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