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劳劳车马未离鞍,临事方知一死难。
三百年来伤国步,八千里外吊民残。
秋风宝剑孤臣泪,落日征旗大将坛。
海外尘氛纷未已,诸君莫作等闲看。
白话文翻译:
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临终之际的感慨与忧虑。车马劳顿,未曾离开战场,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,才真正明白生命的脆弱。三百年来,国家的沧桑与伤痛,八千里之外的百姓遭受苦难。秋风萧瑟中,孤独的臣子泪流满面,落日余晖下,战旗仍在鼓舞着将领。海外的混乱与纷争依旧没有停止,诸位朋友请不要对此掉以轻心。
注释:
- 劳劳:形容忙碌、劳累。
- 车马未离鞍:比喻尚未离开战场或某种责任。
- 临事:面对事情、即将发生的事。
- 难:这里指困难或死亡。
- 伤国步:伤害国家的步伐,意指国家的衰败。
- 吊民残:为受苦的百姓感到悲痛。
- 秋风宝剑:秋风象征萧瑟、冷清,宝剑象征将领的悲壮。
- 孤臣泪:孤独的臣子因国破而悲泣。
- 落日征旗:落日时仍然在战斗的战旗,象征坚持与不屈。
- 尘氛:指战乱带来的混乱和尘埃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 李鸿章(1823-1901),字秉衡,号少荃,晚号香涛,清末政治家、军事家和外交家。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,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和改革。
创作背景: 《临终诗》作于李鸿章临终前,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关怀。诗中流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沉重思考,反映出清末动荡的社会环境和他个人的历史责任感。
诗歌鉴赏:
李鸿章的《临终诗》充满了悲壮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,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怀。诗的开头便以“劳劳车马未离鞍”引入,展示出一种未曾离去的责任感,暗示着他虽已临终,但内心仍然挂念着国家的未来。接下来提到“三百年来伤国步”,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顾,更是对国家历史的沉重反思,展现出他对国家衰败的痛心。
诗中“秋风宝剑孤臣泪”的意象极为动人,秋风象征着孤寂与哀伤,而“孤臣泪”则表达了他作为臣子的无奈与悲伤。最后两句“海外尘氛纷未已,诸君莫作等闲看”更是激励后人要警惕国家的危机,不可掉以轻心,传达出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。
整首诗风格凝练,情感真挚,既有个人的悲剧色彩,又反映了历史的深邃。李鸿章以其独特的视角,为后人留下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警示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劳劳车马未离鞍:表达了诗人尚未脱离战场,心中仍有责任与牵挂。
- 临事方知一死难: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,才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不易。
- 三百年来伤国步:历史的沧桑,国家的衰败,深感痛心。
- 八千里外吊民残:远方百姓的苦难,内心的悲痛。
- 秋风宝剑孤臣泪:秋风萧瑟,孤独的将臣因国家而泪流。
- 落日征旗大将坛:落日余晖下,战旗依然在鼓舞,将领们依旧奋战。
- 海外尘氛纷未已:海外的动乱与纷争依旧没有停止。
- 诸君莫作等闲看:呼吁大家警惕,不要对此掉以轻心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秋风宝剑”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相结合,增强了诗意。
- 对仗:整首诗对仗工整,增强了音韵美。
- 夸张:如“三百年来伤国步”夸大历史的伤痛,以强调历史的沉重。
主题思想: 整首诗以深刻的历史感与个人的责任感为主线,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百姓苦难的关切,激励后人要警惕时局变化,承担起历史的责任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车马:象征着战争与责任。
- 秋风:象征孤独、悲凉。
- 宝剑:象征将领的勇气与牺牲。
- 征旗:象征战斗与坚持。
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,构成了复杂的情感网络,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国家的深切关怀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《临终诗》的作者是?
- A. 李白
- B. 李鸿章
- C. 杜甫
- D. 白居易
-
诗中“秋风宝剑”中的“秋风”象征什么?
- A. 暖暖春风
- B. 生命的希望
- C. 孤独与悲凉
- D. 胜利的欢愉
-
诗中提到的“三百年来伤国步”主要指的是?
- A. 个人的经历
- B. 国家历史的沧桑
- C. 诗人的诗歌创作
- D. 乡土的变迁
答案:
- B
- C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杜甫的《春望》:同样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与忧虑。
- 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:反映历史沧桑与个人责任感。
诗词对比: 李鸿章的《临终诗》与杜甫的《春望》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上有相似之处,两者都以个人情感反映出对国家的忧虑,但李鸿章的诗更强调对未来的警惕,而杜甫则更多描绘当下的苦难。
参考资料:
- 《清代诗人研究》
- 《李鸿章传记》
- 《古诗词鉴赏指南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