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
有怀长不释,一语一酸辛。
此地暂胡马,终身只宋民。
读书成底事,报国是何人。
耻见干戈里,荒城梅又春。
白话文翻译
我心中有着长久的思念,言语间满是酸楚和辛苦。
在这片土地上暂时骑着胡人的马,终身却只做宋国的子民。
读书究竟有什么用?报国又是谁的责任?
我羞于在战乱中生活,荒凉的城中梅花又迎来春天。
注释
- 有怀:心中怀念、思念。
- 长不释:长久不能释怀。
- 一语一酸辛:每一句话都带着酸楚和辛苦。
- 此地暂胡马:此地暂时骑着胡人的马,暗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。
- 终身只宋民:一生只做宋国的人民,表达对国家的归属感。
- 读书成底事: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?
- 报国是何人:报效国家的责任在于谁呢?
- 耻见干戈里:在战争中生活是令人羞耻的。
- 荒城梅又春:荒凉的城市中梅花又开春,象征希望和重生。
诗词背景
作者介绍
郑思肖(生卒年不详),字子美,号逸人,宋代诗人,生活在南宋时期。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见长,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、历史感慨及对国家的忧虑,常常流露出对故国的思念与对现实的反思。
创作背景
该诗作于德佑二年(1276年),正值南宋灭亡之际,国家动荡,民众苦难。诗人在历史变迁中感受到深切的忧虑与无奈,因此产生此诗,表达对国家的思念与对现实的反思。
诗歌鉴赏
《德佑二年岁旦·其二》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诗作。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对时局的无奈。开篇的“有怀长不释”,便道出诗人心中久久不能释怀的情感,这种情感是对过往的追忆,也是对未来的迷茫。
“此地暂胡马,终身只宋民”的描写,深刻反映了历史背景下南宋人民的无奈与屈辱。诗人用“胡马”暗示外族侵扰,表达了对民族尊严的渴望和对国家的忠诚。接下来的“读书成底事,报国是何人”更是直接质疑了读书的意义,在国破家亡之时,读书是否仍有价值,报国的责任又是谁的,这种疑问激荡在诗人的心中,体现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思考。
最后两句“耻见干戈里,荒城梅又春”则在痛苦中透出一丝希望。尽管身处战乱之中,诗人仍然看到荒城中梅花再度盛开,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希望的回归。这种情感的转折,使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思考与情感的波动。
诗词解析
逐句解析
- 有怀长不释:表达了诗人对故国、亲人的思念,情感深厚。
- 一语一酸辛:每一句话都带着痛苦,表明思念的辛酸与苦楚。
- 此地暂胡马: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,表现国破的无奈。
- 终身只宋民:强调自己对宋国的忠诚与身份认同。
- 读书成底事:质疑读书的意义,在困境中显得无力。
- 报国是何人:探讨责任与使命,表达对国家的忧虑。
- 耻见干戈里:对战乱生活的厌恶,渴望和平。
- 荒城梅又春:在绝望中看到希望,暗示生命的韧性。
修辞手法
- 对仗: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,增强了诗的节奏感。
- 比喻:“荒城梅又春”将梅花比作希望,形象生动。
- 反问:“读书成底事,报国是何人”通过反问加强情感表达。
主题思想
整首诗歌以个人的情感为线索,通过对国家的思念、对现实的无奈及对未来的希望,展现出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,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苦闷与责任感。
意象分析
意象词汇
- 胡马:象征外族的侵扰与国家的屈辱。
- 宋民:代表对故国的认同与归属。
- 梅花:象征希望与生命的延续,尽管环境恶劣依然生生不息。
互动学习
诗词测试
-
诗中“有怀长不释”表达了什么情感?
- A. 对故国的思念
- B. 对未来的迷茫
- C. 对爱情的思考
-
“此地暂胡马”的“胡马”指的是哪一类人?
- A. 南宋的名将
- B. 外族的侵略者
- C. 民间的商人
-
诗中“耻见干戈里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?
- A. 对战争的热爱
- B. 对和平的渴望
- C. 对国家的无所谓
答案
- A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
相关作品推荐
- 陆游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》
- 杜甫《春望》
诗词对比
- 郑思肖 vs 陆游:两位诗人都在作品中表达对国家的忧虑,但郑思肖更多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无奈,而陆游则展现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责任感。
参考资料
- 《宋诗选》
-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