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。八月》

时间: 2025-01-01 15:25:27

孀妾怨夜长,独客梦归家。

傍檐虫缉丝,向壁灯垂花。

帘外月光吐,帘内树影斜。

悠悠飞露姿,点缀池中荷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孀妾怨夜长,独客梦归家。
傍檐虫缉丝,向壁灯垂花。
帘外月光吐,帘内树影斜。
悠悠飞露姿,点缀池中荷。

白话文翻译:

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孤独的女子在漫长的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感。她怨恨夜晚的漫长,独自在梦中回到家乡。屋檐下的虫子在缠绕丝线,灯光映照在墙壁上,花朵似乎在垂下。窗帘外的月光洒落,窗帘内的树影斜斜地投射进来。轻柔的露水在空中飞舞,点缀着池塘中的荷花。

注释:

  • 孀妾:指失去丈夫的女子,这里暗指孤独的女子。
  • :抱怨、怨恨。
  • 独客:独自出门的人。
  • 虫缉丝:虫子在织网,表现细腻的生活情景。
  • 灯垂花:灯光映照下的花朵。
  • :指月光洒落。
  • 悠悠:形容轻柔、细腻的样子。
  • 飞露:指露水在空中飞舞的姿态。

典故解析:

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,但“夜长”与“月光”常常被古人用来表达思念和孤独的情绪,这些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屡见不鲜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李贺,唐代著名诗人,以其奇特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。他的诗歌常常展现出浓厚的个性与感情,常常用奇特的意象和豪放的笔法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人生的思考。

创作背景:

此诗作于诗人身处仕途困顿之际,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慨与对家乡的思念,借夜晚的孤独和虫鸣花影,渲染出一种深沉的情感。

诗歌鉴赏:

《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。八月》是一首充满了情感和细腻描写的诗。诗的开头“孀妾怨夜长”,便立刻将读者带入一种孤独的氛围中,诗人通过“孀妾”的身份,表达了一种对漫长夜晚的无奈与怨恨,似乎在诉说着失去和孤独的痛苦。而“独客梦归家”又将这种孤独感加深,独自一人的思念更显得心酸。

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细腻的意象来呈现夜晚的静谧与美丽。“傍檐虫缉丝,向壁灯垂花”展示了虫子在夜里忙碌的场景,映照出一种生活的细致与宁静。诗人用“灯垂花”来形容灯光下的花朵,给人一种温暖和柔和的感觉,这种对比使得孤独的情感更加深刻。

到了最后两句,“悠悠飞露姿,点缀池中荷”,诗人用露水轻盈的形态与池塘中的荷花相结合,形成了一种和谐美的画面,似乎在表达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。这种对比与融合,使得整首诗在孤独中又透出一丝希望与美感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• “孀妾怨夜长”:用“孀妾”作为身份引入,表现对漫长夜晚的怨恨,渲染孤独感。
  • “独客梦归家”:独自一人的游子梦回故乡,反映思乡之情。
  • “傍檐虫缉丝”:描绘夜晚的宁静,虫子忙于织网,象征生活的细腻。
  • “向壁灯垂花”:灯光照耀下的花朵,增添了温暖的氛围。
  • “帘外月光吐”:月光洒落在帘外,形成了一种美丽的景象。
  • “帘内树影斜”:窗帘内的树影,营造出一种静谧的空间感。
  • “悠悠飞露姿”:露水轻盈飞舞,象征希望与灵动。
  • “点缀池中荷”:荷花在水中盛开,象征美好与生命的延续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如“虫缉丝”比喻着生活的细致。
  • 拟人:将露水拟人化,赋予其“飞”的形态,增强生动感。
  • 对仗:如“帘外月光吐,帘内树影斜”,字词对称,增强韵律感。

主题思想: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、对孤独的怨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情感深邃而细腻,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。

意象分析:

  • 孀妾:象征孤独、失落的情感。
  • 虫、丝:细腻的生活场景,反映日常的宁静。
  • 月光、树影:自然的和谐美,象征着思念与宁静。
  • 露水、荷花:生机与美好的象征,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“孀妾”指的是: A. 嫁人
    B. 失去丈夫的女子
    C. 童子
    D. 女神

  2. “傍檐虫缉丝”描绘的是: A. 白天的忙碌
    B. 夜晚的宁静
    C. 秋天的景象
    D. 春天的生机

  3. 诗中表现思乡情的句子是: A. 孀妾怨夜长
    B. 独客梦归家
    C. 帘外月光吐
    D. 悠悠飞露姿

答案:

  1. B
  2. B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
  • 白居易《琵琶行》

诗词对比:

李贺的《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。八月》与杜甫的《月夜忆舍弟》同样表达了对孤独与思念的感受,但李贺通过自然意象的细腻描写,展现出一种更为柔和的情感,而杜甫则更为直接、悲怆,表现出更为复杂的社会背景与个人命运。两者在情感的表达和意象的使用上各有千秋,展现了唐诗不同的艺术风格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中国古典诗歌研究》
  • 《李贺诗词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