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日出行》
时间: 2024-12-29 19:09:02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白日下昆崙,发光如舒丝。
徒照葵藿心,不照游子悲。
折折黄河曲,日从中央转。
旸谷耳曾闻,若木眼不见。
奈尔铄石,胡为销人。
羿弯弓属矢那不中,足令久不得奔。
讵教晨光夕昏。
白话文翻译:
在昆仑山下,太阳光辉闪耀,
如丝线般细腻地洒落在大地上。
只是照亮了葵花的心,却无法照耀游子的悲伤。
黄河的曲折如同日光在中天转动。
阳光下的山谷我曾听闻,
但那高大的树木却在眼前消失不见。
你为何如同铄石般消磨人心?
羿的弯弓射出的箭却总是打不中,
让人长久无法奔跑。
难道你让晨光变成了黄昏?
注释:
字词注释:
- 昆崙:指中国神话中的名山,象征高远。
- 舒丝:光线如丝般柔和细腻。
- 葵藿:向日葵,象征追求光明的心。
- 铄石:比喻消磨、摧毁的力量。
- 羿:传说中的射手,象征英勇与无奈。
典故解析:
- 羿与其弓箭:羿是中国神话中的射日英雄,象征着勇气和能力,但此处强调其射不中的无奈,暗示人生的无力感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李贺(790-816),唐代诗人,因其作品富有个性,语言华丽而著称。生于政治动荡时期,经历了多次的生活困苦,深受悲剧影响。
创作背景:
本诗写于李贺晚年,体现了他对人生无常、命运悲剧的思考,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。
诗歌鉴赏:
《日出行》是一首充满感情的诗,展现了李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苦闷的深刻思考。诗的开头描绘了昆仑山下的明亮日出,象征着希望与光明。然而,随后的句子却转向游子的孤独与悲伤,形成鲜明对比。这里的“徒照葵藿心,不照游子悲”,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:明亮的阳光并不能减轻他内心的痛苦。
诗中“折折黄河曲,日从中央转”生动地描绘了日光的移动,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。接下来提及“若木眼不见”,强调了人与自然的隔阂,诗人虽然感受到阳光的温暖,却无法消弭心中的忧伤。
在后续的“奈尔铄石,胡为销人”中,诗人质疑生活的无情与时间的流逝,感叹人生的苦涩与无奈。而最终的“讵教晨光夕昏”则是对生命短暂的痛惜,表达出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无奈感慨。
整首诗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结合,展现出李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人性苦难的深刻洞察,传达出一种悲凉而又深邃的美感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白日下昆崙:描绘日出之时,昆仑山的壮丽场景。
- 发光如舒丝:比喻阳光温柔而细腻,给人以希望。
- 徒照葵藿心:阳光照耀花朵,却无法照亮游子的内心。
- 不照游子悲:强调游子的孤独与内心的悲伤。
- 折折黄河曲:黄河的蜿蜒曲折,象征人生的复杂与艰难。
- 日从中央转:太阳在中天移动,暗示时间的流逝。
- 旸谷耳曾闻:对自然的细腻感受与记忆的交融。
- 若木眼不见:自然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悲伤形成鲜明对比。
- 奈尔铄石:质问生活的无情与人生的磨难。
- 羿弯弓属矢那不中:羿虽勇,但也有无法实现的遗憾。
- 足令久不得奔:令人难以追逐理想与目标。
- 讵教晨光夕昏: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无奈感叹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日光比作“舒丝”,形象生动。
- 对比:阳光与游子悲伤形成强烈对比,强调孤独感。
- 排比:通过多句的结构增强情感的层次感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围绕生命的无常、孤独与时间流逝的主题展开,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深切理解与感慨,展现出一种悲凉而深邃的情感基调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昆仑:象征高远与理想,代表着人的追求。
- 白日:象征光明与希望,但又与内心的悲伤形成对比。
- 黄河:象征生命的曲折与艰难。
- 葵藿:象征对光明的向往,反映诗人的内心渴望。
- 羿:象征人对理想的追求与最终的无力感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“白日下昆崙”中的“昆崙”指什么?
- A. 一种植物
- B. 一座山
- C. 一种动物
-
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?
- A. 因为阳光照不到他
- B. 因为生活的无情
- C. 因为天气不好
-
“奈尔铄石”中“铄石”比喻什么?
- A. 可爱的事物
- B. 人生的磨难
- C. 美好的回忆
答案:
- B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杜甫《春望》
- 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
诗词对比:
- 李贺《日出行》与杜甫《春望》:两者都表现出对人生苦闷的思考,但李贺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孤独,而杜甫则更多关注国事与家国情怀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李贺诗全集》
- 《唐诗鉴赏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