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吏》

时间: 2025-01-01 11:45:59

法吏本止虐,非以虐为屠。

仁君除肉刑,仁吏泣丹书。

况以私怒逞,锻炼及非辜。

冥理绝好还,天网元费疏。

怀哉沈姆诫,可但俱焚如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法吏本止虐,非以虐为屠。
仁君除肉刑,仁吏泣丹书。
况以私怒逞,锻炼及非辜。
冥理绝好还,天网元费疏。
怀哉沈姆诫,可但俱焚如。

白话文翻译:

法官的职责本应是停止残暴,而不是以残暴为乐;
仁爱的君主已经废除了肉刑,仁爱的官吏为此痛哭流涕。
更何况因私欲发泄怒火,冤屈无辜的行为,实在令人痛心。
深邃的道理已经被扭曲,天网也本是疏漏无比。
我怀念沈姆的教诲,这样的恶行应一同烧毁。

注释:

  • 法吏:指负责执法的官吏。
  • 止虐:停止残暴。
  • 仁君:仁爱之君,指宽厚善良的统治者。
  • 丹书:指用红色的书写,古时用以表示重要或悲痛的事。
  • 冥理:深奥的道理,指道德或法律的真理。
  • 天网:比喻司法的网,意味着正义的天道。
  • 沈姆:指沈约,曾有关于法律和道德的教诲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杨维桢(1280-1350),元代著名诗人,以其清新婉约的诗风和对社会时事的关注著称。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。

创作背景:

《法吏》创作于元代晚期,正值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之时,诗人借此表达对当时法制腐败和官吏滥权的不满,寄托着对仁政的渴望。

诗歌鉴赏:

《法吏》是一首关注社会公正,揭露法治不公的诗作。诗人在开篇即指出法吏的本质应是停止虐待,强调执法者的责任与道德。接着提到仁君的仁爱,废除肉刑,表现出心系民众的理想统治者形象。在此基础上,诗人表达了对私欲发泄的愤慨,指出因个人情感而导致的冤屈是不可原谅的。最后,诗人引述沈姆的教诲,强调应将这些恶行连根铲除。整首诗情感强烈,结构严谨,既有对历史的反思,也有对未来的期许,表现了诗人对正义与道德的执着追求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法吏本止虐,非以虐为屠。
    法官的职责是制止残暴,而不是以残暴为乐。

  2. 仁君除肉刑,仁吏泣丹书。
    仁爱的君主废除了肉刑,仁爱的官吏因此流泪。

  3. 况以私怒逞,锻炼及非辜。
    更何况因私欲发泄怒火,导致无辜者受到伤害。

  4. 冥理绝好还,天网元费疏。
    深邃的道理被扭曲,正义的网也变得疏漏。

  5. 怀哉沈姆诫,可但俱焚如。
    我怀念沈姆的教诲,这样的恶行应一同焚烧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对比:法吏与仁吏的对比,展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。
  • 比喻:将法律比作“天网”,形象地表达出正义的宽广与疏漏。
  • 排比:使用排比句式增强诗词的节奏感和情感的强烈。

主题思想:

整首诗歌围绕法治与人道的关系,表达了对法治不公的批判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,展现了诗人对社会正义的深切关怀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法吏:象征法律的执行者,理应公正。
  • 仁君:象征理想的统治者,代表对公正政治的向往。
  • 肉刑:象征极端的残暴,反映社会的黑暗面。
  • 天网:象征法律的公正与无情,表达对社会正义的期待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《法吏》这首诗的作者是谁? A. 白居易
    B. 李白
    C. 杨维桢
    D. 杜甫

  2. 诗中提到的“仁君”是指什么?
    A. 残暴的统治者
    B. 仁爱宽厚的君主
    C. 统治者的敌人
    D. 普通百姓

  3. 诗中提到的“肉刑”指的是什么?
    A. 一种法律惩罚
    B. 美食
    C. 艺术作品
    D. 一种游戏

答案:

  1. C
  2. B
  3. A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《冤报冤》:反映社会不公的另一首诗作。
  • 《咏史》:展现历史教训的诗歌。

诗词对比:

  • 《法吏》 vs 《冤报冤》:两者都关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,前者偏重于对法吏的批判,后者则更侧重于冤屈的表现与反思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元代诗人研究》
  • 《中国古典诗词选》
  • 《法治与民生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