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观潮图》
时间: 2025-01-17 09:24:54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古观潮图
作者: 杨维桢 〔元代〕
八月十八睡龙死,
海龟夜食罗刹水。
须臾海壁龛赭门,
地卷银龙薄于纸。
艮山移来天子宫,
宫前一箭随西风。
劫灰欲死蛇鬼穴,
婆留朽铁犹争雄。
望海楼头誇景好,
断鳌已走金银岛。
天吴一夜海水移,
马蹀沙田食沙草。
崖山楼船归不归,
七岁呱呱啼轵道。
白话文翻译:
在八月十八日,睡龙已经死去;
海龟在夜里吃着罗刹水。
转瞬之间,海壁上显现出赭色的门,
大地如纸般卷起银色的龙。
艮山的移来,仿佛是天子的宫殿,
宫前的箭矢随着西风飞舞。
劫难的灰烬让蛇鬼的巢穴几乎要死去,
即使是朽铁的婆留也还在争斗。
在望海楼上夸耀着美景,
断鳌已经离开金银岛。
天吴一夜之间,海水如潮涌动,
马儿在沙田上吃着沙草。
崖山上的楼船是否归来,
七岁的小孩在轵道上啼哭。
注释:
字词注释:
- 睡龙:指睡觉的龙,象征不再活动的力量。
- 罗刹水:传说中的水,通常与妖鬼相关,暗指凶险之地。
- 赭门:赭色的门,象征着某种重要的入口或界限。
- 艮山:五岳之一,象征着稳定与权威。
- 劫灰:灾难的灰烬,象征着破坏与死亡。
- 婆留:指一种坚韧的金属,象征着抗争的力量。
- 金银岛:象征着富饶与财富的地方。
典故解析:
- 天吴:古代神话中的海神,象征着海洋的力量与神秘。
- 崖山:指著名的崖山海战,象征着历史的悲壮与变迁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杨维桢是元代著名的诗人,以其豪放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。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,具有浓厚的个性与情感。
创作背景:
《古观潮图》写于元代时期,社会动荡不安,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人们对国家、家园和未来的思考,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切感慨。
诗歌鉴赏:
《古观潮图》是一首描绘海潮变化的诗作,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,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。诗的开头,诗人以“睡龙死”的意象暗示了过去的辉煌已然逝去,接着描绘了海龟在夜里觅食的场景,象征着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,依旧有人在努力生存。随着诗句的推进,海潮的变化被生动地描绘出来,令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与不可预测性。
语言上,诗人善于运用比喻与夸张,例如将海水形容为“银龙薄于纸”,传达出海潮汹涌澎湃的气势。整体诗风豪放而又不失细腻,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。
诗中提到的“金银岛”和“望海楼”则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映射,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。在历史变迁的背景下,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,表达了对时局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,体现了深厚的哲理思考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八月十八睡龙死:暗示着某种伟大力量的消亡。
- 海龟夜食罗刹水:描绘出夜间的凶险与生存的艰难。
- 须臾海壁龛赭门:瞬间的变化,象征着时间的流逝。
- 地卷银龙薄于纸:夸张地描绘海潮的汹涌,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银龙薄于纸”,形象地表现了海潮的力度。
- 拟人:如“劫灰欲死”,赋予自然以情感,增强了诗的表现力。
- 对仗: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,增强了韵律感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变迁和自然力量的思考,反映出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,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睡龙:象征着沉睡的强大力量,暗指历史的消逝。
- 罗刹水:代表着险恶的环境。
- 艮山:象征着权威和稳定。
- 金银岛:象征着理想与富饶的追求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“睡龙”象征什么?
- A. 生命的力量
- B. 过去的辉煌
- C. 自然的平静
-
诗中提到的“金银岛”象征着什么?
- A. 贫穷
- B. 理想与富饶
- C. 战争的悲哀
-
诗中提到的“劫灰欲死”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?
- A. 快乐
- B. 哀伤与无奈
- C. 希望
答案:
- B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滕王阁序》:王勃的名作,表现出对历史的感慨与人生哲理。
- 《登高》:杜甫的诗篇,展现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思考。
诗词对比:
- 《滕王阁序》 vs 《古观潮图》:两者均表达对历史的感慨,但《滕王阁序》更侧重于个人与历史的关系,而《古观潮图》则更关注自然与人类命运的交织。
参考资料:
- 《元代诗歌选》:包含杨维桢及其他元代诗人的作品。
-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:对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。
- 《杨维桢研究》:专注于杨维桢的生平及其诗作的学术著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