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山头鹿》

时间: 2025-01-01 14:37:40

山头鹿,角芟芟,尾促促。

贫儿多租输不足,

夫死未葬儿在狱。

早日熬熬蒸野冈,禾黍不收无狱粮。

县家唯忧少军食,谁能令尔无死伤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山头鹿,角芟芟,尾促促。
贫儿多租输不足,夫死未葬儿在狱。
早日熬熬蒸野冈,禾黍不收无狱粮。
县家唯忧少军食,谁能令尔无死伤。

白话文翻译:

在山头上,有只鹿,角长得稀疏,尾巴也短。
贫穷的孩子,租金交不够,父亲死了还没埋,儿子却在监狱中。
早晨熬煮着野外的草芥,稻谷不收没有监狱的粮食。
县里只担心军队的食物不足,谁能让你们没有死伤呢?

注释:

字词注释:

  • 芟芟:稀疏的样子,形容鹿角的状态。
  • 促促:短小的样子,形容鹿尾的状态。
  • 贫儿:贫穷的孩子。
  • 租输:交纳的租金。
  • 熬熬:煮或熬的状态。
  • 禾黍:指稻谷等粮食。
  • 县家:地方政府或县衙。
  • 军食:军队的粮食。

典故解析: 诗中提到的“夫死未葬儿在狱”反映了家庭破碎与社会不公的现象,表明诗人对弱势群体命运的关心与同情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 张籍,字子容,唐代诗人,生于山西,官至秘书省校书郎。张籍的诗风清新自然,常关注民生疾苦,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。

创作背景: 此诗写于唐代,正值社会动荡,赋税沉重,民众生活困苦。诗人通过对一只鹿的描写,引出对社会底层人们艰难生活的关注,反映了当时动乱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。

诗歌鉴赏:

《山头鹿》是一首充满悲凉情感的诗作。通过描绘山头鹿的形象,诗人引出对贫苦人家生活的深刻反思。诗中“贫儿多租输不足,夫死未葬儿在狱”两句,直白地揭示了穷人家生活的窘迫,父亲的死不仅意味着家庭的失去,更使得孩子在监狱中承受更大的痛苦。这种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,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。

“早日熬熬蒸野冈,禾黍不收无狱粮”则表现了农民因战争、灾荒而面临的生存危机,禾黍的缺乏使得人们不仅无以为继,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保障。最后一句“县家唯忧少军食,谁能令尔无死伤”,更是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讽刺,县衙只关心军队的粮食供给,而对民众的死伤却毫不在意。

整首诗以鹿为引子,通过自然与社会的对比,呈现出一种深刻的悲哀与无奈,反映了唐代社会中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无助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山头鹿,角芟芟,尾促促。

    • 描绘山中鹿的形象,角稀疏,尾巴短小,象征着生存的艰难。
  2. 贫儿多租输不足,夫死未葬儿在狱。

    • 直接揭示贫困家庭的困境,父亲的去世与孩子的遭遇相互交织,显示了无情的社会现实。
  3. 早日熬熬蒸野冈,禾黍不收无狱粮。

    • 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艰难的生存状态,禾黍的缺乏使得人们不仅无法生存,连基本的饮食都成问题。
  4. 县家唯忧少军食,谁能令尔无死伤。

    • 对县衙只关心军队缺粮的讽刺,揭示了当时政府对民生漠不关心的态度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将鹿的形象与人间苦难相联系,形成鲜明对比,增强了诗的情感。
  • 对仗:诗中使用平行结构,增强了语句的韵律感,如“贫儿多租输不足”与“夫死未葬儿在狱”形成对比。

主题思想: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间苦难的对比,表达了对社会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与关怀,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公,揭示了民众生存的艰辛与无奈。诗人以鹿为引子,深入探讨了人性与社会,展现了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鹿:象征着自然与生命的脆弱,暗示着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劣。
  • 贫儿:象征着被社会遗忘的弱势群体,代表着悲惨的命运。
  • 禾黍:象征着农民的生计与希望,缺乏禾黍则意味着生存无望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“贫儿”指的是? A. 富裕的孩子
    B. 贫穷的孩子
    C. 身体健康的孩子
    D. 读书的孩子

  2. 诗句“禾黍不收无狱粮”意指什么? A. 农田丰收
    B. 缺乏粮食
    C. 有足够的粮食
    D. 农作物长势良好

  3. 诗中提到的“县家”指的是什么? A. 农民
    B. 地方政府
    C. 富人
    D. 学校

答案:

  1. B
  2. B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杜甫《春望》
  • 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  • 李白《将进酒》

诗词对比:

  • 张籍与杜甫的作品都关注社会底层的生活,但张籍通过自然意象间接反映人间苦难,而杜甫则常通过直接的叙述表达对战乱与民生的忧虑。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,但都展现了对社会的深刻关怀和对人性困境的思考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李白、杜甫等唐代诗人作品集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解析
  • 诗词研究相关书籍与论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