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送律师归婺州
京中开讲已多时,曾作坛头证戒师。
归到双溪桥北寺,乡僧争就学威仪。
白话文翻译:
这首诗的意思是:在京城中讲学已经有一段时间,曾经在坛前为法师作证戒。如今回到双溪桥北边的寺庙,乡里的僧人们争相向他学习礼仪。
注释:
字词注释:
- 开讲:开始讲课或讲道。
- 坛头:讲经说法的坛子上。
- 证戒师:为出家人作证、传授戒律的老师。
- 双溪桥: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地点,双溪桥北边的寺庙。
- 乡僧:乡村的僧人。
- 威仪:指僧人的礼仪和风范。
典故解析:
- 证戒:在佛教中,出家人需要接受戒律,证戒师是负责传授戒律的人。
-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佛教文化的盛行,以及学术交流的重要性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 张籍,字子容,唐代诗人,生于大历年间,以诗、文、书法闻名。他的诗歌多描写生活琐事,语言平易近人,情感真挚。
创作背景: 这首诗写于张籍在京城学习和讲学的时期,反映了他对从事佛教教育的热情和对故乡僧人的关心。诗中表达了他对知识传播与佛教礼仪的尊重。
诗歌鉴赏:
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佛教教育的关注,展现了诗人对乡僧学习礼仪的重视。首句“京中开讲已多时”既表明了诗人在京城的学习经历,也暗示了学术氛围的浓厚。接下来的“曾作坛头证戒师”则揭示了他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教师的身份,展示了他在教育和道德传承方面的重要角色。
最后两句则回到了乡村,描绘了乡僧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礼仪的学习热情。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城乡文化的差异,也体现了知识的传播与弘扬的重要性。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的氛围,表明诗人内心深处对教育的重视与对故乡文化的关怀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京中开讲已多时:在京城讲学已经有很长时间,暗示诗人对学术的追求和热情。
- 曾作坛头证戒师:曾经在讲坛上为出家人传授戒律,显示出诗人的学识和地位。
- 归到双溪桥北寺:返回故乡的寺庙,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。
- 乡僧争就学威仪:乡村僧人争相向他学习礼仪,展示了知识的传播和对礼仪的重视。
修辞手法:
- 对仗:如“开讲”与“争就”形成呼应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- 比喻:通过“证戒师”这一称号,隐喻了知识的传承和道德的引导。
主题思想: 整首诗传达了对教育的重视、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僧人礼仪学习的关注,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和道德引导的信念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京中:象征繁华与学术的中心。
- 双溪桥:象征故乡的宁静与文化传承的基地。
- 乡僧:代表追求知识与礼仪的渴望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诗人曾在京城做什么? A) 讲学
B) 书法
C) 旅行
D) 读书 -
“乡僧争就学威仪”中“威仪”指的是什么?
A) 财产
B) 学问
C) 礼仪
D) 地位
答案:
- A) 讲学
- C) 礼仪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王维的《送别》
- 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
诗词对比: 可以将张籍的《送律师归婺州》与王维的《送别》进行对比,前者更注重文化与教育的传播,而后者则更侧重于离别的感伤情绪。两首诗都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,但侧重点不同。
参考资料:
推荐书目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古诗鉴赏辞典》
- 《中国古代诗词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