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赐方教授诗 其三》

时间: 2025-01-19 19:46:32

四十虽闻不动心,平生富贵岂能淫。

屡蒙论荐来天禄,自负文章入翰林。

养望也须添白发,观光仍遣教青衿。

河间好古嗟予慕,多士从游爱子深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

赐方教授诗 其三
四十虽闻不动心,
平生富贵岂能淫。
屡蒙论荐来天禄,
自负文章入翰林。
养望也须添白发,
观光仍遣教青衿。
河间好古嗟予慕,
多士从游爱子深。

白话文翻译

四十岁虽已听闻仕途荣华,但我的内心并未动摇;
一生的富贵难以让我沉迷。
多次得到推荐,得以步入天子的门庭,
我自信于我的文章,进入翰林院。
追求名声也必然会添白发,
但即使如此,我依然愿意教导年轻人。
河间的古文化令我深感向往,
许多士人都喜爱与我的儿子交游深厚。

注释

字词注释

  • 四十:指人生的中年阶段。
  • 不动心:内心没有动摇或改变。
  • 平生:一生。
  • :沉迷,过分追求。
  • 屡蒙论荐:多次受到推荐。
  • 天禄:古代指天子赐予的荣华富贵。
  • 翰林:翰林院,古代的一个文官机构,负责编辑典籍。
  • 养望:追求名声。
  • 青衿:指年轻的读书人。
  • 河间:指河间地区,因古代有许多文人聚集而闻名。

典故解析

  • 翰林:象征着文人的荣耀和地位。
  • 青衿:代表了对年轻人的教育和期望。

诗词背景

作者介绍
蜀献王是明代的一位诗人,他的作品多以抒情和咏史为主,常表达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。蜀献王的诗风典雅,善于用古代典故表达深刻的思想情感。

创作背景
这首诗作于作者的中年时期,反映了他对个人仕途与人生价值的思考,以及对后辈的期望与关怀。

诗歌鉴赏

这首诗从人生哲学的角度出发,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的看法与自身价值的追求。开篇以“虽闻不动心”引出,表明尽管身处仕途,经历了声名的追逐,但内心始终保持清醒与坚定。这种态度在古代文人中颇为珍贵,体现了他对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的重视。

接下来的“屡蒙论荐来天禄”,既表现出作者在仕途上的成就,也暗含了他对名誉的冷静和理智。此处,作者借用“天禄”这一典故,强调自己并不因荣华富贵而自满,反而保持谦逊的态度。

后半部分则转向对年轻人的关怀与期望,尤其是“观光仍遣教青衿”,表现出作者对教育的执着和对未来的期盼。河间的古文化与多士交游的描写,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对士人的重视,表现出一种家国情怀。

整首诗语言简练,情感真挚,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反思,传达了更为深远的文化和教育理念,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人文精神。

诗词解析

逐句解析

  • 四十虽闻不动心:四十岁时虽然耳闻众多名利,但我内心依然坚定。
  • 平生富贵岂能淫:一生的荣华富贵不能让我沉迷。
  • 屡蒙论荐来天禄:多次受到推荐,得以享受天子的恩宠。
  • 自负文章入翰林:我自信于我的文学才能,因此进入翰林院。
  • 养望也须添白发:追求名声的同时也会让人白头。
  • 观光仍遣教青衿:我愿意看待世事,同时也愿意继续教导年轻人。
  • 河间好古嗟予慕:河间的古文化让我感到向往。
  • 多士从游爱子深:许多有才之士都喜欢与我的儿子交游。

修辞手法

  • 对仗:如“屡蒙论荐”与“自负文章”,形成呼应。
  • 比喻:用“天禄”象征高官厚禄。
  • 排比:整首诗通过排比句式增强节奏感。

主题思想
整首诗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,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情操的重要性,同时也体现了对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重视。

意象分析

意象词汇

  • 青衿:象征年轻的读书人,代表智慧与希望。
  • 白发:象征年岁与追求名声的代价。
  • 河间:代表古文化的积淀与文人的聚集。

互动学习

诗词测试

  1.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?
    A. 李白
    B. 蜀献王
    C. 杜甫

  2. 诗中提到的“青衿”指的是什么?
    A. 年轻的士人
    B. 一种衣服
    C. 老年人

  3. 诗中“屡蒙论荐来天禄”指什么?
    A. 多次受到推荐,得到荣华富贵
    B. 受到自然的恩赐
    C. 受到朋友的帮助

答案

  1. B
  2. A
  3. A

诗词比较与延伸

相关作品推荐

  • 《静夜思》李白:表现了对家国和个人情感的思考。
  • 《登高》杜甫:同样反映了人生的感慨与哲理。

诗词对比
蜀献王与李白的作品都关注人生的哲理,但蜀献王更强调文化与教育,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由精神。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,展现了不同的文学魅力。

参考资料

  • 《明代诗人研究》
  • 《古诗词鉴赏与解析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文人文化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