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题宣州开元寺 寺置于东晋时。》
时间: 2025-01-14 13:03:33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南朝谢朓城,东吴最深处。
亡国去如鸿,遗寺藏烟坞。
楼飞九十尺,廊环四百柱。
高高下下中,风绕松桂树。
青苔照朱阁,白鸟两相语。
溪声入僧梦,月色晖粉堵。
阅景无旦夕,凭栏有今古。
留我酒一樽,前山看春雨。
白话文翻译:
在南朝时,谢朓所建的城池,位于东吴的最深处。
亡国的悲痛如同鸿雁般远去,遗留下的寺庙隐匿在烟雾缭绕的山坳中。
高楼耸立九十尺,走廊环绕着四百根柱子。
在高低起伏间,风轻轻拂过松树和桂花树。
青苔映照着红色的阁楼,白鸟在相互吟唱。
溪水的声音融入僧人的梦中,月光洒在粉色的墙壁上。
观景时没有白天和黑夜,凭栏而立可以体会古今之变。
请留下我一樽美酒,让我在前山欣赏春雨的滋润。
注释:
字词注释:
- 谢朓:南朝的著名诗人,以其清丽的诗风闻名。
- 亡国:指国家灭亡的悲惨境遇。
- 楼飞九十尺:形容寺庙的高楼耸立。
- 廊环四百柱:形容建筑结构的宏伟。
- 青苔:指生长在石头和墙壁上的绿色植物,象征岁月的流逝。
- 白鸟:可能指的是栖息在此地的鸟类,增添了生机。
典故解析:
- 谢朓城:指的是南朝时期的一个名城,体现了历史的沧桑。
- 东吴:指的是三国时期的东吴,地理位置的描述。
- 亡国去如鸿:用鸿雁比喻国家的灭亡,表达了失落与悲哀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杜牧(803年—852年),字牧之,号樽前,唐代著名诗人、政治家。以其豪放、清丽的诗风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而闻名,作品多涉及历史、政治、自然景观等。
创作背景:
此诗创作于唐代,正值杜牧对南朝历史的感慨与对现状的思考,借景抒情,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。
诗歌鉴赏:
《题宣州开元寺》是一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寺庙景观,表达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个人情感的诗作。诗中开篇提到南朝谢朓城,立刻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深渊,提及国家的灭亡,伴随而来的不仅是对过往的追忆,还有对现状的无奈与思考。随着诗歌的推进,描绘了寺庙的高楼、繁茂的树木、青苔的景象,将一种宁静的氛围传达出来。
诗中“楼飞九十尺,廊环四百柱”展现了寺庙的壮丽与宏伟,而“青苔照朱阁,白鸟两相语”则渲染出一种和谐的自然环境,给予人一种心灵的慰藉。溪水声与月光交融的意象,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索。
最后,诗人求酒一樽,意在与友共赏春雨,既是对自然美景的向往,也是一种对人生乐趣的追求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历史感,传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思考与对当下的珍惜,展现了杜牧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南朝谢朓城:点明地点与历史背景,瞬间引发读者的思考。
- 亡国去如鸿:以鸿雁比喻,形象生动。
- 遗寺藏烟坞:描绘寺庙的隐秘与神秘感。
- 楼飞九十尺:突出寺庙的高大与雄伟。
- 廊环四百柱:强调建筑的壮观与精致。
- 高高下下中:交代环境的复杂与多样。
- 风绕松桂树:通过拟人手法展现自然的生动。
- 青苔照朱阁: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。
- 白鸟两相语:描绘生动的自然场景。
- 溪声入僧梦:传达出宁静的氛围。
- 月色晖粉堵:细腻的描写增加了诗的美感。
- 阅景无旦夕: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。
- 凭栏有今古:哲理的思考,古今交替。
- 留我酒一樽: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。
- 前山看春雨:最后的意象给人以美好的期待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亡国去如鸿”,形象生动。
- 拟人:如“风绕松桂树”,赋予自然以情感。
- 对仗:如“楼飞九十尺,廊环四百柱”,增强了诗的美感。
主题思想:
诗歌通过对寺庙景色的描绘,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当下生活的珍惜,体现了诗人对宁静与美好的向往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青苔:象征着岁月与历史的沉淀。
- 白鸟:象征着自由与灵动。
- 溪声:象征着宁静与思考。
- 月色: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美好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南朝谢朓城”是指哪个朝代?
A. 唐朝
B. 南朝
C. 宋朝 -
诗中“亡国去如鸿”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?
A. 失落与悲哀
B. 欢庆与快乐
C. 无奈与顺从 -
诗中的“白鸟”象征着什么?
A. 生命的脆弱
B. 自由与灵动
C. 伤感与愁苦
答案:
- B
- A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李白《庐山谣》:同样描绘自然美景,表达诗人情感。
- 王维《鹿柴》:山水自然与人心的和谐。
诗词对比:
- 杜甫《春望》与杜牧《题宣州开元寺》: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历史的交融,但杜甫更多关注国家的命运,杜牧则表现对宁静生活的向往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典诗词鉴赏》
- 《杜牧的诗与其历史背景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