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下第退居二首》

时间: 2025-01-19 15:33:59

年来还未上丹梯,且著渔蓑谢故溪。

落尽梨花春又了,破篱残雨晚莺啼。

未尝青杏出长安,豪士应疑怕牡丹。

只有退耕耕不得,茫然村落水吹残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下第退居二首
作者: 郑谷 〔唐代〕

年来还未上丹梯,且著渔蓑谢故溪。
落尽梨花春又了,破篱残雨晚莺啼。
未尝青杏出长安,豪士应疑怕牡丹。
只有退耕耕不得,茫然村落水吹残。

白话文翻译:

这几年来我还未能登上科举的高峰,索性穿上渔夫的蓑衣,告别那条熟悉的溪水。
梨花已经落尽,春天也已过去,破旧的篱笆上,残雨中传来晚莺的啼鸣。
从来没有看到青杏从长安送来,豪杰们恐怕也怕牡丹的盛开。
唯有退耕的我,无法再耕作,心中茫然,村落里的水流淙淙,吹拂着残败的景象。

注释:

  • 丹梯:指科举考试的高阶,意指上进的机会。
  • 渔蓑:渔夫的衣服,象征归隐生活。
  • 梨花:春天的象征,暗示美好的时光已逝。
  • :篱笆,代表乡村的简朴生活。
  • 青杏:指青涩的杏子,象征未成熟的希望。
  • 豪士:指有才华的人,通常与科举相关。
  • 退耕:撤退耕作,指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郑谷,唐代诗人,字少游,号青山。他以其清新自然、情感真挚的诗风著称,常描写田园生活与隐逸情怀。

创作背景:

《下第退居二首》是郑谷在经历科举失利后所作,表达了他对理想破灭的无奈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,反映了当时士人因科举制度而产生的焦虑。

诗歌鉴赏:

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因未能中举而选择归隐的心境。开头两句,诗人回忆自己多年未能登上理想的舞台,选择穿上渔夫的蓑衣,表达了对仕途失意的无奈与决然。接着,诗人描绘了春天的离去,梨花落尽,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逝,破篱外的晚莺啼鸣更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氛围。

第三联提到青杏与牡丹,青杏象征着希望的未实现,而牡丹则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风华与繁荣,诗人暗示在长安的豪杰们对名利的追逐与对自然的疏远。最后一联,诗人感慨退耕的生活无法再进行,心中充满迷茫,村落的水流声仿佛在诉说着他的无奈与孤独。

整首诗情感真挚,意象鲜明,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之间的矛盾,以及对自然、田园生活的向往,具有深厚的哲理意味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年来还未上丹梯:诗人多年未能中举,表示对理想的渴望和失落。
  2. 且著渔蓑谢故溪:选择隐居生活,告别曾经熟悉的环境,象征放弃旧的追求。
  3. 落尽梨花春又了:春天已去,暗指美好时光的流逝。
  4. 破篱残雨晚莺啼:描绘乡村景象,增添孤寂感。
  5. 未尝青杏出长安:未能实现的希望,青杏未能从长安到来。
  6. 豪士应疑怕牡丹:对名利的警惕,暗示豪杰对名利的追逐。
  7. 只有退耕耕不得:表达退隐生活的无奈,无法再耕作。
  8. 茫然村落水吹残:内心的迷茫与孤独,村落的寂静映衬出诗人的心境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将科举比作“丹梯”,形象化了理想的高度。
  • 拟人: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,增强诗的表现力。
  • 对仗:如“落尽梨花春又了”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
主题思想:

整首诗围绕理想与现实的矛盾,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名利的冷静反思,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怀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梨花:象征青春与美好的时光。
  • 渔蓑:代表归隐与自然的生活方式。
  • 青杏:象征希望与理想的未实现。
  • 牡丹:暗示繁华与名利的追逐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提到“丹梯”指的是什么?

    • A. 渔夫的生活
    • B. 科举的理想
    • C. 田园的宁静
  2. 诗中“破篱残雨”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?

    • A. 春天的美丽
    • B. 生活的凄凉
    • C. 诗人的快乐
  3. 诗人对“青杏”和“牡丹”有什么看法?

    • A. 喜欢
    • B. 疑虑
    • C. 无所谓

答案:

  1. B
  2. B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《归园田居》陶渊明
  • 《山中杂诗》王维

诗词对比:

  • 郑谷 vs. 陶渊明:两位诗人都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,但郑谷更多表现出对失意的无奈,而陶渊明则是对自然的坚定追求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