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高阳台 旧日耸云山》
时间: 2025-01-17 10:07:42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高阳台
旧日耸云山
作者: 赵熙 〔清代〕
秋老黄花,风吹画角,高云耸出苍峦。
净土无多,青留片席苔斑。
烛龙含火千山里,送阿香弹路阗阗。
祓闻根,一径云璈,风吹岩关。
六年如梦西风苦,算几番吹帽,头白尊前。
堕笏司空,移家未卜王官。
飞鸿底事分南北,遍人间落叶天寒。
紫萸香,如此虫沙,如此江山。
白话文翻译:
在秋天,黄花已经枯萎,风中传来悠扬的角声,高高的云朵耸立在苍茫的山峦之上。
净土已经不多,青苔斑驳留在那片席子上。
烛龙在千山中燃烧着火焰,送走阿香,弹奏着悠长的路。
祓闻根,一条小路通往云中,风吹动着岩石关口。
六年如梦,西风苦涩,算起来已经多少次在尊前白头。
堕落的笏板在司空之位,家已移往未卜的王官。
飞鸿又何必分南北,遍布人间的落叶在天寒之际。
紫萸的香气,如此虫沙,如此的江山。
注释:
- 高阳台:古代词牌名,常用于抒发情感。
- 黄花:指秋天的菊花,象征凋零与孤寂。
- 画角:古代乐器,常用于表示悲伤或怀旧。
- 烛龙:神话中的生物,象征光明与生命。
- 阿香:可能是指某个美好的人物或意象。
- 飞鸿:鸿雁,象征游子或思乡之情。
- 紫萸:指一种植物,常作为香料,象征美好与清香。
典故解析:
- "烛龙含火千山里":烛龙是古代神话中的生物,象征光明和力量,暗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希望。
- "六年如梦":表达了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,感慨岁月流逝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赵熙(生卒年不详),清代诗人,以山水田园诗闻名。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,表达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,风格清新脱俗。
创作背景:
该诗创作于经历了人生困境和思乡情怀的时期,反映了作者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。
诗歌鉴赏:
《高阳台 旧日耸云山》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,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,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思绪。开头的“秋老黄花”,以黄花的枯萎象征着生命的衰败与时间的流逝,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。接着,诗人以“风吹画角”引出音响之美,既有怀旧之情,又增添了诗的悲感。
“净土无多,青留片席苔斑”,在描绘自然的同时,诗人也在表达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。“烛龙含火千山里”,这里的烛龙不仅是神话中的形象,也暗喻着在艰难岁月中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。
诗的后半部分通过个人的生活经历,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思考。“六年如梦”,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;“飞鸿底事分南北”,则揭示了游子离乡的孤独和对故土的思念。
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都显得深邃而丰富,既有对自然的描绘,又有对生活的感悟,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哲理思考。赵熙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,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结合,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
秋老黄花,风吹画角,高云耸出苍峦:描绘了秋天的景象,黄花凋零,风中传来乐声,云朵高耸,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。
-
净土无多,青留片席苔斑: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,净土稀少,青苔斑驳,暗示着岁月的无情。
-
烛龙含火千山里,送阿香弹路阗阗:烛龙象征希望与生命,送走阿香,暗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。
-
祓闻根,一径云璈,风吹岩关:描绘山路的情景,风声带来一种空灵的感觉,体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。
-
六年如梦西风苦,算几番吹帽,头白尊前:感慨时光如梦,白头之时,对过往的回忆与无奈。
-
堕笏司空,移家未卜王官: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确定性与无奈,家已迁移,未来未卜。
-
飞鸿底事分南北,遍人间落叶天寒:游子分离的忧伤,落叶象征着季节的变化与生命的无常。
-
紫萸香,如此虫沙,如此江山:以香气和虫沙描绘江山的美丽,同时表达一种对现状的无奈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烛龙含火”,将烛龙比作光明的象征,表达希望。
- 拟人:如“风吹岩关”,赋予自然以人的动作,增强诗的生动性。
- 对仗:通过对称的句式构建节奏感,增强诗的韵律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与个人的生活经历,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、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茫,展示了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黄花:象征生命的衰败与孤独。
- 高云:象征希望与追求。
- 烛龙:象征光明与生命。
- 飞鸿:象征游子与思乡之情。
- 落叶: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“秋老黄花”中“老”字的意思是? A. 年龄大
B. 枯萎的
C. 久远的
D. 以上皆是 -
诗中“飞鸿”象征什么? A. 美好
B. 游子
C. 家乡
D. 未来 -
“烛龙含火千山里”中“烛龙”指的是? A. 一种动物
B. 神话形象
C. 自然现象
D. 历史人物
答案:
- D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李白《月下独酌》
- 杜甫《春望》
诗词对比:
- 《月下独酌》:同样表达了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,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。
- 《春望》:则通过对春天的描绘,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未来的希望。
参考资料:
-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
- 《清代文学史》
- 《诗词入门》
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古诗词的魅力与文化背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