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短褐》

时间: 2025-01-04 07:54:22

闲披短褐杖山藤,头不是僧心是僧。

坐睡觉来清夜半,芭蕉影动道场灯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闲披短褐杖山藤,
头不是僧心是僧。
坐睡觉来清夜半,
芭蕉影动道场灯。

白话文翻译:

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闲适的场景:我披着短褐衣,手杖靠着山藤,虽然外表不是僧人,但心中却有着僧人的宁静和专注。夜深人静,我坐着打盹,时光悄然流逝,耳边传来芭蕉树影摇曳,映照着道场的灯光。

注释:

字词注释:

  • 短褐:短小的褐色衣服,常见于僧侣。
  • :手杖,借助它行走。
  • 山藤:山中的藤蔓植物,象征自然的宁静。
  • 道场:修行的场所,通常与佛道有关。
  • 芭蕉:一种植物,常生于南方,象征清幽的环境。

典故解析:

  • 诗中提到的“僧”,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修行的状态。与禅宗文化相呼应,表达了作者对超脱世俗的向往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 郑谷,字子真,唐代诗人,生于757年,卒于810年。他的诗风清新、自然,擅长描写山水和咏物,常以细腻的笔触表现内心情感和自然景物的和谐。

创作背景: 此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,诗人可能在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向往中,反映出对当时社会纷扰的逃避。

诗歌鉴赏:

《短褐》是一首描绘宁静生活的诗,诗中通过简单的日常场景,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。开篇“闲披短褐杖山藤”,以日常的穿着和环境引入,展现出一种闲适自得的状态。诗人并非僧侣,但心中却有僧人那种清净与专注,说明他内心追求超脱与宁静的渴望。

“坐睡觉来清夜半”,描绘了夜深人静的场景,诗人在此时放下世俗的纷扰,享受片刻的安宁。最后一句“芭蕉影动道场灯”,则通过自然的景象与道场的灯光相结合,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,暗示着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超然生活方式的向往。

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,营造出一种沉静、宁和的氛围,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,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受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闲披短褐杖山藤: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状态,短褐衣和山藤的结合引发自然的联想。
  2. 头不是僧心是僧:强调外表与内心的对比,外表不拘一格,内心却追求宁静。
  3. 坐睡觉来清夜半:通过时间的描写,传达出一种静谧的氛围,夜深人静,心灵得到休息。
  4. 芭蕉影动道场灯:自然和宗教的结合,芭蕉的影子与道场的灯光形成对比,象征着自然与灵性的交融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对仗:如“头不是僧心是僧”,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  • 意象:芭蕉、道场灯等意象塑造了诗的意境,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气氛。

主题思想: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平和的夜晚,表达了追求内心宁静、超脱世俗的思想,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心灵生活的向往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短褐:简朴的衣服,象征着简单与自然。
  • 芭蕉:代表自然的宁静与和谐。
  • 道场灯:象征着精神的追求与光明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提到的“短褐”指的是什么? A. 长衣
    B. 短衣
    C. 裙子

  2. 诗人心中有何情感? A. 忧愁
    B. 宁静
    C. 愤怒

  3. “芭蕉影动道场灯”中,芭蕉的影子象征着什么? A. 自然的宁静
    B. 人世繁华
    C. 战争

答案:

  1. B
  2. B
  3. A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王维的《鹿柴》
  • 白居易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

诗词对比: 郑谷与王维的诗风相似,都强调自然与内心的和谐,但郑谷更注重内心的宁静,而王维则更倾向于描绘自然的美。两位诗人的作品都反映了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,展现出唐代诗人对自然与心灵的深刻理解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》
  • 《郑谷诗集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