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同前》
时间: 2025-01-04 09:12:08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寥亮来丰岭,分明辨古钟。应霜如自击,中节每相从。静听非闲扣,潜应蕴圣踪。风间时断续,云外更舂容。虚警和清籁,雄鸣隔乱峰。因知谕知己,感激更难逢。
白话文翻译:
全诗翻译: 这首诗描绘了在丰岭上听到古钟声的情景。钟声清晰可辨,仿佛应和着霜降的声音,节奏和谐。静静聆听,感觉这不是随意的敲击,而是蕴含着神圣的踪迹。风中钟声时断时续,云外传来更加悠扬的回响。虚幻的警报与清脆的钟声交织,雄浑的钟声隔着群山回荡。由此领悟到知己的难得,感激之情更加难以言表。
注释:
字词注释:
- 寥亮:声音清亮。
- 丰岭:地名,具体位置不详。
- 古钟:古老的钟,此处指钟声。
- 应霜:应和着霜降的声音。
- 中节:节奏中正。
- 潜应:隐含的回应。
- 圣踪:神圣的踪迹。
- 舂容:悠扬的回响。
- 虚警:虚幻的警报。
- 清籁:清脆的声音。
- 雄鸣:雄浑的钟声。
- 乱峰:群山。
典故解析:
- 诗中未明确提及典故,但通过钟声的描绘,可能隐含了对古代文化的怀念和对神圣的向往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 戴叔伦,唐代诗人,生平不详,但其诗作流传较广,风格多以清新自然为主。此诗可能是在一次旅行中,听到古钟声后有感而发。
创作背景: 诗人在丰岭上听到古钟声,被其清亮、悠扬的声音所打动,从而引发了对知己难得的感慨和对神圣的向往。
诗歌鉴赏:
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,展现了古钟声的清亮与悠扬,以及其在风中、云外的回响。诗人通过对钟声的感受,表达了对知己难得的感慨和对神圣的向往。诗中的“寥亮”、“分明”等词,生动地描绘了钟声的清晰可辨,而“应霜”、“中节”则进一步以自然现象来比喻钟声的和谐。后文的“潜应蕴圣踪”、“虚警和清籁”等句,则通过寓言式的表达,赋予了钟声以更深层的意义,使其不仅仅是声音,而是蕴含着神圣与智慧的象征。整首诗情感深沉,语言凝练,通过对钟声的描绘,传达了诗人对知己的珍视和对神圣的敬畏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寥亮来丰岭,分明辨古钟。——在丰岭上听到清亮的古钟声,清晰可辨。
- 应霜如自击,中节每相从。——钟声仿佛应和着霜降的声音,节奏和谐。
- 静听非闲扣,潜应蕴圣踪。——静静聆听,感觉这不是随意的敲击,而是蕴含着神圣的踪迹。
- 风间时断续,云外更舂容。——风中钟声时断时续,云外传来更加悠扬的回响。
- 虚警和清籁,雄鸣隔乱峰。——虚幻的警报与清脆的钟声交织,雄浑的钟声隔着群山回荡。
- 因知谕知己,感激更难逢。——由此领悟到知己的难得,感激之情更加难以言表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应霜如自击”,将钟声比喻为应和着霜降的声音。
- 拟人:如“潜应蕴圣踪”,赋予钟声以人的特质,隐含着神圣的回应。
- 对仗:如“风间时断续,云外更舂容”,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。
主题思想:
- 整首诗通过对古钟声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知己难得的感慨和对神圣的向往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古钟:象征着古老与神圣。
- 风:象征着变化与流动。
- 云:象征着高远与神秘。
- 霜:象征着纯净与冷峻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的“寥亮”指的是什么? A. 声音清亮 B. 光线明亮 C. 天气晴朗 D. 心情愉悦
-
“应霜如自击”中的“应霜”是什么意思? A. 应和着霜降的声音 B. 霜降时的钟声 C. 霜降的景象 D. 霜降的时节
-
诗中的“潜应蕴圣踪”表达了什么? A. 钟声蕴含着神圣的踪迹 B. 钟声隐含着神秘的力量 C. 钟声隐含着历史的痕迹 D. 钟声隐含着自然的规律
答案:
- A
- A
- A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杜甫的《登高》: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,表达了对知己的思念。
- 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: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绘,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。
诗词对比:
- 戴叔伦的《同前》与杜甫的《登高》: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,表达了对知己的思念,但戴叔伦的诗更加注重对声音的描绘,而杜甫的诗则更加注重对景色的描绘。
参考资料:
推荐书目:
- 《全唐诗》:收录了戴叔伦的全部诗作,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。
- 《中国古代文学史》: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,对理解戴叔伦的诗作有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