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混江龙 其三》

时间: 2025-01-01 10:02:30

断人肠处,无边残照水边霞。

枯荷宿鹭,远树栖鸦。

败叶纷纷拥砌石,修竹珊珊扫窗纱。

黄昏近,愁生砧杵,怨入琵琶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《混江龙 其三》 白朴 〔元代〕

断人肠处,无边残照水边霞。
枯荷宿鹭,远树栖鸦。
败叶纷纷拥砌石,修竹珊珊扫窗纱。
黄昏近,愁生砧杵,怨入琵琶。

白话文翻译:

在那令人心碎的地方,广阔的夕阳照耀着水边的霞光。
枯萎的荷叶上栖息着白鹭,远处的树上停着乌鸦。
残败的落叶纷纷拥挤在台阶石上,修长的竹子轻轻扫过窗纱。
黄昏临近,忧愁在捣衣声中生起,怨愤化作琵琶的曲调。

注释:

字词注释:

  • 无边:没有边际,形容辽阔。
  • 残照:夕阳的余晖。
  • 宿鹭:栖息的白鹭。
  • 栖鸦:停留的乌鸦。
  • 纷纷:形容落叶的数量多且杂乱。
  • 拥砌石:挤在台阶石上。
  • 扫窗纱:竹子轻轻拂动窗帘。
  • 砧杵:捣衣的工具,象征着日常生活的劳作。

典故解析:

  • 诗中提到的“琵琶”,在古代是常见的乐器,常常用来表达情感与哀愁。琵琶曲调常与离愁别绪相联系,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 白朴(约1226年-1305年),元代杂剧作家和诗人,字天锡,号青松。白朴的诗歌以清丽流畅著称,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及抒发个人情感。

创作背景: 《混江龙》是元代诗人白朴的一部作品,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、政治腐败的背景下。诗人在作品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,表达对人生无常、离愁别恨的感慨。

诗歌鉴赏:

白朴的《混江龙 其三》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引人入胜。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,展现了一个即将黄昏的时刻,营造出一种孤寂与忧伤的氛围。开篇“断人肠处,无边残照水边霞”便将读者带入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,夕阳的余晖与水边的霞光交织,给人一种无限的惆怅感。接着,诗人描绘了“枯荷宿鹭”和“远树栖鸦”,这两个意象不仅展现了秋冬的萧瑟景象,还暗示了生命的无常与孤独。

“败叶纷纷拥砌石,修竹珊珊扫窗纱”两句则通过动态描写,传达出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无情。落叶的纷飞与竹子的轻扫,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秋景画,同时也象征着心中的愁绪和无奈。最后一句“黄昏近,愁生砧杵,怨入琵琶”将情感推向高潮,黄昏的临近象征着人生的无常,愁苦的情感在日常的劳作和音乐中流露出来,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• “断人肠处,无边残照水边霞。”:这里描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地方,夕阳的余晖洒在水边,展现出一幅美丽却又令人感伤的画面。
  • “枯荷宿鹭,远树栖鸦。”:描绘了枯萎的荷叶上栖息的白鹭与远处树上的乌鸦,表现了秋冬的萧条与孤独。
  • “败叶纷纷拥砌石,修竹珊珊扫窗纱。”:落叶纷纷落下,堆积在石阶上,竹子轻轻扫动窗纱,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。
  • “黄昏近,愁生砧杵,怨入琵琶。”:黄昏的到来引发了愁绪,日常的劳作与音乐中流露出的怨愤,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通过景物描写传达情感,如“黄昏近”暗示人生的无常。
  • 拟人:竹子“扫窗纱”赋予了自然物体以人的动作,增加了动感。
  • 对仗:整首诗的句式对称,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。

主题思想: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,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、孤独与愁苦的深刻思考,展现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夕阳: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无常。
  • 白鹭与乌鸦:分别象征着孤独与哀愁。
  • 落叶:暗示生命的结束与时间的流逝。
  • 黄昏:象征着生命的晚期与情感的沉重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的“残照”指的是什么? A. 清晨的阳光
    B. 夕阳的余晖
    C. 明亮的星星
    D. 中午的阳光

  2. “愁生砧杵”中的“砧杵”最可能指的是什么? A. 一种乐器
    B. 一种食物
    C. 日常的劳作工具
    D. 一种花卉

  3. 诗词中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? A. 喜悦
    B. 愤怒
    C. 忧伤
    D. 兴奋

答案:

  1. B
  2. C
  3. C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
  • 李白《夜泊牛津》
  • 柳宗元《江雪》

诗词对比: 与李白的《月下独酌》相比,白朴的《混江龙 其三》更多地表现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,而李白的作品则更强调个体的孤独与酒的解愁。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特点,但都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感怀。

参考资料:

推荐书目:

  • 《元代诗歌研究》
  • 《白朴及其作品探析》
  •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