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木兰花慢 复用前韵,代友人宋子冶赋。》
时间: 2025-01-19 12:22:33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《木兰花慢 复用前韵,代友人宋子冶赋》
作者: 白朴
望丹东沁北,淡流水绕孤村。对几树疏梅,十分素艳,一曲芳樽。
谁堪岁寒为友,伴仙姿孤瘦雪霜痕。翠竹森森抱节,苍松落落盘根。
铜瓶水满玉肌温。此意与谁论。渐月冷芸窗,灯残纸帐,夜悄衡门。
伤心杜陵老眼,细看来只似雾中昏。赖有清风破鼻,少眠浮动吟魂。
白话文翻译:
在丹东的寒冷北方,细流环绕着孤零的村庄。面对几株稀疏的梅树,素雅的花朵开得极为艳丽,伴随着一曲美酒的歌声。
谁能在岁寒之际成为朋友,陪伴那孤傲的仙女般的身姿,留下雪霜的痕迹。翠绿的竹林抱着节操,苍苍的松树盘根错节。
铜瓶里满是水,温润如玉的肌肤。这份情意又能与谁倾诉?渐渐地,月光冷冷地洒在窗台,灯光微弱,纸帐薄薄,夜静悄悄关着门。
伤心的杜陵老人,细细看来只似雾中模糊的景象。幸好有清风拂面,睡意浮动,吟唱着我的灵魂。
注释:
- 丹东:指地名,可能借指寒冷的北方。
- 孤村:形容村庄的宁静和孤独。
- 疏梅:指梅花稀疏,象征着清雅。
- 仙姿:形容姿态优雅、出众的女子。
- 雪霜痕:指寒冷带来的痕迹,隐喻岁月的沧桑。
- 铜瓶水满:象征着温暖和富饶。
- 杜陵:指杜甫的故乡,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伤感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、诗人,与关汉卿、马致远并称为“元曲三大家”。他的作品风格多样,常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。
创作背景:
本词作于朋友宋子冶之际,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,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和岁月的感慨。
诗歌鉴赏:
《木兰花慢》以清新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日的景象,以及对友人的深情思念。首句“望丹东沁北,淡流水绕孤村”,开篇即设定在一个寒冷的北方,流水环绕的孤村,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独的氛围。接下来的“对几树疏梅”,则通过梅花的素雅与寒冷的对比,突显出高洁的品格。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,同时也映射了人情的冷暖。
词中“谁堪岁寒为友”,表露了对友谊的渴望与珍惜,岁寒时节,能够相伴的人愈显珍贵。紧接着的“翠竹森森抱节,苍松落落盘根”,描绘了自然中坚韧不拔的生命,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坚守与追求。
最后几句“渐月冷芸窗,灯残纸帐,夜悄衡门”,则将情感推向高潮,诗人面对静谧的夜晚,感到孤独与无奈。通过“伤心杜陵老眼”,引入了对人生岁月的思考,既是对友人的思念,也是在自省中流露出的孤独感。
整首词情感真挚,意境深远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,折射出元代文人的情怀与精神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望丹东沁北:望向寒冷的丹东,远方的景致沁人心脾。
- 淡流水绕孤村:柔和的流水环绕着孤独的村庄,营造出一幅安静的画面。
- 对几树疏梅:面对稀疏的梅树,象征着孤冷却又清雅的生命。
- 十分素艳,一曲芳樽:梅花虽素雅,却格外艳丽,伴随着美酒的歌声。
- 谁堪岁寒为友:在寒冷的岁月中,谁能成为知己?
- 伴仙姿孤瘦雪霜痕:陪伴那孤傲的身姿,留下岁月的痕迹。
- 翠竹森森抱节:翠竹坚韧挺拔,守护着自己的节操。
- 苍松落落盘根:苍松的根深扎大地,象征着坚韧和稳定。
- 铜瓶水满玉肌温:水满铜瓶,温润如玉,象征着温暖的情意。
- 此意与谁论:这样的情意又能与谁倾诉?
- 渐月冷芸窗:月光渐渐冷却,洒在窗台。
- 灯残纸帐,夜悄衡门:灯光暗淡,夜色静谧,关着门,显得孤寂。
- 伤心杜陵老眼:杜陵的老人,因思念而伤感。
- 细看来只似雾中昏:细细看去,只是雾中的模糊影像。
- 赖有清风破鼻:幸好有清风拂面,带来一丝清醒。
- 少眠浮动吟魂:少眠的状态,吟唱着自己的灵魂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伴仙姿”,将友谊比作高洁的仙人。
- 对仗:如“翠竹森森抱节,苍松落落盘根”,展现出对称的美感。
- 拟人:如“清风破鼻”,赋予自然以人的特征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词围绕着对友谊的思念与珍惜,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梅花:象征清高、孤傲的品格。
- 竹、松:象征坚韧与长寿的精神。
- 流水: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。
- 夜、灯:象征孤独与思念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选择题: 诗中的“疏梅”象征什么? A. 热情
B. 寒冷与孤独
C. 富贵 -
填空题: 诗中提到“翠竹森森抱节,苍松落落盘根”,这表达了__的精神。
-
判断题: 诗中“铜瓶水满玉肌温”描绘的是冷冰冰的情感。 (对/错)
答案:
- B
- 坚韧
- 错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李清照《如梦令》
- 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
诗词对比:
- 白朴 vs. 李清照: 两者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,但李清照的情感更加细腻柔软,而白朴则带有清冷的坚韧。
- 白朴 vs. 杜甫: 杜甫的作品常带有忧国忧民的情怀,而白朴更多关注个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。
参考资料:
- 《元代诗词选》
- 《中国古典诗词鉴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