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木兰花慢 覃怀北赏梅,同参政西庵杨丈,和》
时间: 2025-01-04 07:06:28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木兰花慢
覃怀北赏梅,同参政西庵杨丈,和
记罗浮仙子,俨微步过山村。正日暮天寒明装淡抹,来伴清樽。
行云黯然飞去,怅参横月落梦无痕。
翠羽嘈嘈树杪,玉钿隐隐墙根。
山阳一气变冬温。真实不须论。
满竹外幽香,水边疏影,直彻苏门。
仿佛对花终日,拌淋漓襟袖醉昏昏。
折得一枝在手,天涯几度销魂。
白话文翻译:
这首词描写了诗人在北方赏梅时的情景,回忆起与朋友一同游玩西庵的情景。诗人想起罗浮仙子,轻盈地走过山村。正值黄昏,天气寒冷,淡淡的阳光照耀着,诗人与清酒作伴。行云低沉地飞去,诗人感到失落,仰望着横挂的明月,梦境已然无痕。树梢上,翠绿的鸟儿叽喳叫着,隐约可见墙根处的玉钿。阳光普照,冬日的温暖悄然来临,真实的情感无需多言。竹外传来幽香,水边的影子淡淡,直透苏门。似乎整日对着花,诗人沉醉于酒意,衣襟湿漉漉。最终,他折下一枝梅花,思绪随之飘远,心中几度销魂。
注释:
- 罗浮仙子:指的是道教传说中的仙女,象征着仙气和清雅的气质。
- 清樽:清酒的酒杯,象征着悠闲的饮酒时光。
- 翠羽嘈嘈:形容鸟儿的叫声,翠羽指的是鸟的羽毛,嘈嘈形容声音嘈杂。
- 玉钿:一种装饰品,形象地描绘了隐隐约约的美丽。
- 苏门:指的是苏州的门,象征着诗意的地方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和诗人,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脱俗,常常融汇了道教、佛教的文化元素,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。
创作背景:
这首《木兰花慢》创作于元代,正值诗人游赏之际,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,尤其是在冬日梅花盛开的时节,更加激发了诗人的感慨与灵感。
诗歌鉴赏:
整首词以赏梅为起点,结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情的交融,展现出一种淡雅而又高远的情感。开头提及的“罗浮仙子”,不仅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,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清高和对世俗的超脱。随着词意的发展,诗人描绘了夕阳西下的寒冷与孤独,行云飞去,月落梦无痕,展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惆怅。
“满竹外幽香,水边疏影”一句,表达了诗人对梅花香气的执着,以及对周围景色的细腻观察。最后的“折得一枝在手,天涯几度销魂”,则是情感的升华,梅花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,象征着他对美好回忆的珍视与思念之情。
整首词情景交融,气韵悠长,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覃怀北赏梅:诗人北方游赏梅花,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。
- 同参政西庵杨丈,和:与朋友杨丈一同游玩,营造出友谊的气氛。
- 记罗浮仙子:回忆起道教仙女,象征着高洁和理想。
- 俨微步过山村:描述仙子轻盈的行走,增添了梦幻色彩。
- 正日暮天寒明装淡抹,来伴清樽:描绘黄昏的寒冷与喝酒的悠闲,形成鲜明对比。
- 行云黯然飞去:行云不再明亮,表达内心的失落。
- 怅参横月落梦无痕:月落无痕,象征着梦境的消逝,表现出惆怅。
- 翠羽嘈嘈树杪,玉钿隐隐墙根:鸟叫声与隐约的装饰,表现自然的生动。
- 山阳一气变冬温:阳光的变化,表达自然界的温暖。
- 真实不须论:真实的情感无需多言,暗含深情。
- 满竹外幽香:幽香四溢,增强了诗的氛围。
- 水边疏影,直彻苏门:水边的影子,象征着宁静与思索。
- 仿佛对花终日:似乎整日对着花,表达沉醉于花的意境。
- 拌淋漓襟袖醉昏昏:形容酒意与醉意,增添了情感色彩。
- 折得一枝在手:最后折下一枝梅,象征着对美好的追求。
- 天涯几度销魂:感叹人生的无常与思念,情感深邃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梅花与诗人的情感联系,象征着美好与思念。
- 拟人:行云、梅花等自然景物被赋予情感,增添了诗的灵动。
- 对仗:整首词在结构上对仗工整,增强了音乐感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,抒发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感伤,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对理想的追求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梅花:象征着高洁与坚韧,常用以表达诗人的情操。
- 罗浮仙子:代表着理想与梦幻,体现出超凡脱俗的追求。
- 清樽:象征着清雅与愉悦的生活,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。
- 行云:象征着流动与变化,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罗浮仙子”象征什么? a) 现实中的人物
b) 超凡脱俗的理想
c) 诗人的朋友 -
诗句“怅参横月落梦无痕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 a) 快乐和满足
b) 失落与惆怅
c) 忧伤与绝望 -
诗中提到的“清樽”指的是什么? a) 一种乐器
b) 酒杯
c) 诗集
答案:
- b) 超凡脱俗的理想
- b) 失落与惆怅
- b) 酒杯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陆游的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》
- 李清照的《如梦令》
诗词对比:
白朴与李清照的作品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感慨,但白朴更注重于与友人的情谊与自然景色的结合,而李清照则多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与细腻的描绘。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,但都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。
参考资料:
- 《元代诗词选》
- 《古典文学中的梅花意象研究》
- 《白朴与元代文学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