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鹧鸪天·悯忠寺》
时间: 2024-09-19 20:40:55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贞观初回徼外军。洗兵辽海血都浑。
紫泥颁诏营斋塔,白骨题缄入国门。
梵贝诵,法轮翻。大招不返鬼雄魂。
几番帝释修罗战,又见兵尘到藕根。
白话文翻译:
在贞观初年,外地的士兵回归。经过辽海的战斗,血流成河。
紫泥颁布的诏书在斋塔前,白骨题写的信件已送入国门。
梵音悠扬,法轮转动。大招之下,鬼魂再也无法归来。
几次帝释与修罗的战争,又见战尘飘落到藕根。
注释:
- 贞观:指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年间,象征着政治稳定与繁荣。
- 回徼:返回、归来。
- 洗兵:指洗刷、清洗士兵的血迹,意指战斗后的回归或复原。
- 紫泥:古代用于书写诏书的颜色,象征着权威。
- 法轮:佛教的象征,表示法的传播与轮转。
- 帝释:佛教中的天神,代表天界的权力与战争。
- 修罗:指修罗道中的神祇,常与战争相关。
典故解析:
- 贞观之治:盛唐时期的政治清明、经济繁荣,诗中反映了这一历史背景。
- 法轮与梵贝:佛教经典中的诵经场景,象征着和平与法治的希望,但在战争中显得无力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黄咏雩,近代诗人,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,其作品多反映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。
创作背景:
《鹧鸪天·悯忠寺》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,诗人目睹了战争带来的惨烈与痛苦,试图通过诗歌抒发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反思。
诗歌鉴赏:
这首诗通过对战争惨烈景象的描绘,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与历史轮回的深刻思考。开篇以“贞观初回徼外军”引入,打开了一个历史的窗口,随后“洗兵辽海血都浑”则将读者带入了战场的血腥与混乱之中。紫泥颁诏象征着权威的无奈,白骨题缄则是对战争悲惨结局的直接反映,二者形成鲜明对比,隐喻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。接下来的“梵贝诵,法轮翻”转向佛教的宁静与和平,但却在“大招不返鬼雄魂”中揭示出战争带来的无法弥补的损失与绝望。
整首诗在情感上交织着怀念与失落,既有对历史的反思,也有对未来的担忧。战争的阴影笼罩着诗人心灵,虽有对和平的向往,但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贞观初回徼外军:以历史事件引出外军归来,暗示战争的结束。
- 洗兵辽海血都浑:描绘战后景象,血迹斑斑,突出战争的惨烈。
- 紫泥颁诏营斋塔:权威的宣示与宗教的安宁并存。
- 白骨题缄入国门:残酷的现实,生死无常。
- 梵贝诵,法轮翻:宗教的力量与希望,但在战争中显得无力。
- 大招不返鬼雄魂:战争带来的永恒失去,无法返回的悲痛。
- 几番帝释修罗战:历史的轮回与痛苦的重复。
- 又见兵尘到藕根:对未来战争的预警,藕根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再生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鬼雄魂”,生动地传达战士的无奈与绝望。
- 对仗:诗中多处使用对仗,增强了节奏感与美感。
- 象征:如“法轮”、“白骨”等,象征着永恒的主题与深邃的意义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绘,反思了历史的无情与人性的脆弱,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深切忧虑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外军:代表战争与动荡。
- 紫泥:权威与合法性。
- 白骨:死亡与牺牲。
- 梵贝:和平与希望。
- 兵尘:战争的阴影与恐惧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贞观”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哪位皇帝的统治时期?
A. 唐太宗
B. 汉武帝
C. 宋太祖
D. 明太祖 -
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对战争的反思?
A. 紫泥与白骨
B. 兵尘与莲花
C. 法轮与梵贝
D. 以上皆是 -
“大招不返鬼雄魂”中的“鬼雄”指的是?
A. 战士的灵魂
B. 帝王的权力
C. 佛教的教义
D. 诗人的思想
答案:1.A 2.D 3.A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春望》:杜甫,表现战乱对个人与国家的影响。
- 《夜泊牛渚怀古》:李白,借古抒今,反思历史。
诗词对比:
- 李白《将进酒》与黄咏雩《鹧鸪天·悯忠寺》:两首诗都涉及历史与战争,但李白的作品更注重豪情与放纵,而黄咏雩则更多展现历史的沉重与反思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
- 《近现代诗词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