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胜地当通邑,前山有故居。
台高秋尽出,林断野无馀。
白露鸣蛩急,晴天度雁疏。
由来放怀地,非独在吾庐。
白话文翻译:
这是一处胜地,正好位于通邑的附近,前面的小山上有我旧日的居所。
高高的台子上,秋天的景色尽收眼底,树林已断,野外再无剩余。
白露时节,蟋蟀急促地鸣叫,晴朗的天空中,雁群稀疏地飞过。
自古以来,心境开阔的地方,不仅仅在于我自己的居所。
注释:
- 胜地: 指风景优美的地方。
- 通邑: 指繁华的城市或地区。
- 故居: 旧居,指作者以前居住的地方。
- 台高: 高台,指高处的观景台。
- 白露: 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,通常在每年9月。
- 鸣蛩: 蟋蟀在鸣叫。
- 放怀: 放开心怀,意指心情愉悦、宽广。
典故解析:
- 白露: 作为节气,象征着秋季的到来,带有萧瑟之感。
- 故居: 反映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追溯,表现了人对故土的深情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 温庭筠,字飞卿,唐代诗人,以词和诗著称,擅长描写细腻情感,风格清新脱俗。
创作背景: 此诗写于温庭筠游览卢氏台时,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的赞美,同时也映射出他对人生的感悟。
诗歌鉴赏:
《登卢氏台》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与人内心情感交融的诗作。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高台所见的秋景,既有对故居的眷恋,也有对大自然的感慨。开篇两句通过对“胜地”和“故居”的描写,便引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;而后两句则通过描写秋天特有的景象,营造出了一种清冷而又深邃的氛围。白露时节的蟋蟀鸣叫与稀疏飞过的雁群,都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生命的流逝。最后一句“由来放怀地,非独在吾庐”更是点明了诗人内心的宽广与超脱,强调心境的开阔不受限于物质环境。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秋天的山水画,更是一种哲理的思考,体现了人与自然、故乡和内心世界的和谐统一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“胜地当通邑,前山有故居。”:描绘出此地的美丽与诗人与故乡的联系。
- “台高秋尽出,林断野无馀。”:高台俯瞰,秋天的景色一览无遗,感受到自然的空旷与寂静。
- “白露鸣蛩急,晴天度雁疏。”:描写秋天特有的声音与景象,营造出秋日的氛围。
- “由来放怀地,非独在吾庐。”:表达了诗人心境的开阔,强调心灵自由并不局限于某个地点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 “胜地”与“故居”的对比,展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归属。
- 拟人: “白露鸣蛩急”,赋予自然以生命,让听者感受到秋的急迫。
- 对仗: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,如“台高秋尽出,林断野无馀”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主题思想: 诗歌集中表现了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,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宽广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胜地: 代表理想的居住环境,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- 故居: 反映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。
- 白露: 代表秋天的到来,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。
- 雁: 象征着迁徙与孤独,带有离别的情感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“胜地当通邑”中的“胜地”指的是什么?
- A. 美丽的地方
- B. 繁华的城市
- C. 诗人的家
- D. 山林
-
诗中“白露鸣蛩急”描述了哪一个季节的特点?
- A. 春天
- B. 夏天
- C. 秋天
- D. 冬天
-
“由来放怀地,非独在吾庐”中,诗人想表达什么?
- A. 只在自己家中感到自在
- B. 心境的开阔不受限于环境
- C. 对故乡的怀念
- D. 对自然的热爱
答案:
- A
- C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月夜忆舍弟》 by杜甫:同样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悟。
- 《静夜思》 by李白:描绘了孤独与思乡的情感。
诗词对比:
- 温庭筠的《登卢氏台》与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,但王维更关注于宁静与禅意,温庭筠则更侧重于怀旧与哲思。
参考资料:
推荐书目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温庭筠诗词集》
- 《唐代诗人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