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长歌续短歌》
时间: 2025-01-19 21:36:24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长歌续短歌
(李贺)
长歌破衣襟,短歌断白发。
秦王不可见,旦夕成内热。
渴饮壶中酒,饥拔陇头粟。
凄凉四月阑,千里一时绿。
夜峰何离离,明月落石底。
徘徊沿石寻,照出高峰外。
不得与之游,歌成鬓先改。
白话文翻译:
长歌唱得衣襟破烂,短歌唱得白发已断。
秦王无缘见面,晨昏之间心中烦热。
渴了就饮壶中的酒,饿了就去拔陇头的谷子。
四月的凄凉在窗前,千里之外一片绿意。
夜晚的山峰何其疏远,明月落在石头底下。
我徘徊沿着石头寻找,映照出高峰的外边。
虽不能与之游玩,歌声已经使我的鬓发变白。
注释:
- 衣襟:指衣服的边缘,这里用来形容因长歌而破烂。
- 秦王:指历史上的秦王,此处可能象征着权力和理想的遥不可及。
- 内热:内心的烦躁和焦虑。
- 陇头粟:即田间的谷物,表现出饥饿的状态。
- 离离:形容景物的疏离与空旷。
典故解析:
- 秦王:指的是秦朝的统治者,代表着权力与理想的追求,而在诗中却是不可见的象征,暗示诗人对理想的渴望与无奈。
- 月落石底:描绘了一种静谧而孤独的意境,象征着诗人在夜晚的思索与追寻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李贺(790年-816年),字长吉,唐代著名诗人,以其豪放而又细腻的风格著称,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,常常蕴含深邃的哲理。
创作背景:
《长歌续短歌》是在李贺对生活的反思中创作的,表达了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无奈,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。
诗歌鉴赏:
《长歌续短歌》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,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。诗的开头“长歌破衣襟,短歌断白发”便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入,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的无奈与沧桑。接下来的句子将秦王这一历史人物引入,既是对权势的渴望,也是对理想的追求,暗示着现实的残酷。随着情感的深入,诗人通过“渴饮壶中酒,饥拔陇头粟”描绘了他孤独的生存状态,表达了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渴望。
在后半部分,夜晚的意象和明月的描绘,将孤独与思索结合,展现出一种既悲凉又清新的意境。最后一句“歌成鬓先改”,则深化了生命的无常与变化,给人以深刻的思考。整首诗在音韵上也极具变化,形成了李贺特有的音乐感,令人印象深刻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长歌破衣襟:长时间的歌唱让衣服破了,暗示了经历的艰辛。
- 短歌断白发:短歌让时间流逝,白发渐生,体现了岁月的无情。
- 秦王不可见:理想的追求似乎遥不可及,象征着对权力与成就的渴望。
- 旦夕成内热:日夜的烦躁,表现内心的焦虑。
- 渴饮壶中酒,饥拔陇头粟:饮酒解渴、拔粟解饥,体现生存的艰辛。
- 凄凉四月阑:四月的凄凉意境,象征生命的无常。
- 千里一时绿:广袤的自然景色中,绿意盎然,展现生命的希望。
- 夜峰何离离:夜晚的山峰显得遥远,象征着孤独和思索。
- 明月落石底:明月照映在石头底下,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。
- 徘徊沿石寻:诗人沿着石头徘徊,表现出对理想的追寻。
- 照出高峰外:意象的延展,象征着追求理想的道路。
- 不得与之游:无法与理想同行,表现出孤独与无奈。
- 歌成鬓先改:歌声使头发变白,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无常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用“长歌”、“短歌”比喻人生的不同阶段。
- 对仗:诗句之间形成对仗工整的美感。
- 意象:如“明月”、“夜峰”等意象,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、对生命无常的感叹,以及对孤独的深刻反思,展现了李贺作为唐代诗人的深邃思考与情感表达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长歌:象征理想与追求。
- 短歌: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奈。
- 秦王:象征权力与成就的渴望。
- 明月:象征孤独与思索的清澈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“秦王不可见”,这象征着什么? A. 权力的遥不可及
B. 亲人的失去
C. 自然的美丽
D. 生活的富足 -
“渴饮壶中酒,饥拔陇头粟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状态? A. 充满希望
B. 生活艰辛
C. 心情愉快
D. 忧伤快乐 -
诗的最后一句“歌成鬓先改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 A. 对未来的期待
B. 对生命的感叹
C. 对爱情的渴望
D. 对理想的追求
答案:
- A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
- 李白的《将进酒》
诗词对比:
- 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:同样表达了对理想与自然的追求,但更注重景物的壮丽与豪情。
- 李白《将进酒》:展现了豪放与洒脱的情感,虽然主题相似,但风格更为奔放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李贺诗选注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