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念奴娇 中秋无月与钧明鉴江君忾健青流花湖话坐》
时间: 2025-01-04 08:54:06意思解释
念奴娇 中秋无月与钧明鉴江君忾健青流花湖话坐
作者: 陈永正 〔当代〕
原文展示:
沈沈此夜,对湖天坐久,悲歌谁发。不饮相看都似醉,何况乍闻凄咽。雾锁三年,尘生几处,不见明明月。也应愁照,战旗百幅如血。昨夜达旦何人,持将玉斧,道是修微缺。阴翳仍留风未扫,碧海那能澄澈。且莫迟留,归途只怕,宵禁严城彻。更谁能问,千秋何夕今夕。
白话文翻译:
在这个宁静的夜晚,我对着湖水坐了很久,悲伤的歌声从何而来?不饮酒的人相对而望也似醉意朦胧,更何况我刚听到那凄惨的声音。迷雾笼罩三年,尘埃散落几处,竟然没有看到明亮的月光。即使有月光照耀,也只能映照战旗如血的景象。昨夜整夜不眠的是谁,手握玉斧,称是修补月亮的缺口。阴霾依旧,风没有吹散,碧海又怎么能澄清?而且不要再耽搁,归途恐怕已经是宵禁严城。又有谁能询问,千秋岁月何夕今夕。
注释:
- 沈沈:形容夜色深沉。
- 悲歌:悲伤的歌曲。
- 雾锁:雾气笼罩。
- 明明月:清晰可见的月亮。
- 战旗:战斗的旗帜,象征战争。
- 玉斧:传说中修补月亮的工具。
- 阴翳:阴暗的状态。
- 碧海:清澈的海水。
典故解析:
- 玉斧:源于中国古代神话,传说嫦娥因偷食仙药而飞上月球,后羿用玉斧修补月亮的传说。
- 宵禁:古代城池为了安全而设立的夜间禁行制度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陈永正,现代诗人,其作品常常融入对传统文化的思考,以及现代生活的体悟。他的诗风多样,语言细腻,情感真挚。
创作背景:
本诗写于中秋佳节,月亮缺失的背景下,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叹,以及在纷扰世界中对宁静与美好的渴望。
诗歌鉴赏:
此诗以中秋无月为引子,开篇即以“沈沈此夜”勾勒出夜的沉静与孤独,展现诗人对环境的敏感与情感的细腻。诗中“悲歌谁发”一句,传达出一种无声的悲伤,似乎在暗示着生活的苦涩和无奈。
在对月亮的思考中,诗人不仅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,还隐含着对人事的反思。“雾锁三年,尘生几处”是对人生困境的写照,月亮的缺失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。接下来的“战旗百幅如血”,则是对历史苦难的回顾,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。
诗的后半部分充满生动的意象,描绘了对归途的焦虑,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。“千秋何夕今夕”一句的结尾,令人思考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。整首诗情感深沉,意象丰富,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沈沈此夜:夜色深沉,气氛幽静。
- 对湖天坐久:坐在湖边,时间久远。
- 悲歌谁发:悲伤的歌声从何而来?
- 不饮相看都似醉:未饮酒的两个人相对而望,也像醉了一样。
- 何况乍闻凄咽:更何况刚听到那凄惨的声音。
- 雾锁三年:三年来被迷雾笼罩。
- 尘生几处,不见明明月:尘埃散落几处,却看不见明亮的月光。
- 也应愁照,战旗百幅如血:即使有月光照耀,也只能映照出血色的战旗。
- 昨夜达旦何人:昨夜不眠的又是谁?
- 持将玉斧,道是修微缺:手握玉斧,声称是修补月亮的缺口。
- 阴翳仍留风未扫:阴霾依旧,风未能吹散。
- 碧海那能澄澈:清澈的海水又如何能澄清?
- 且莫迟留,归途只怕:不要再耽搁,归途可能已经有了危险。
- 宵禁严城彻:夜间禁行的城池严密。
- 更谁能问,千秋何夕今夕:又有谁能问,千秋岁月何夕今夕?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战旗比作血,增强了战争的惨烈感。
- 拟人:将阴霾描述为“仍留”,使自然现象更具情感。
- 对仗:如“悲歌谁发”与“不饮相看都似醉”,形成呼应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通过无月的中秋,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惆怅,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,以及对历史的反思,折射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孤独与无奈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月亮:象征着理想、团圆与思念。
- 湖水:代表内心的宁静与孤独。
- 战旗:象征着历史的悲壮与苦难。
- 雾霭:象征人生的迷茫与困惑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雾锁三年”意指什么?
- A. 环境的恶劣
- B. 时间的流逝
- C. 生活的迷茫
- D. 战争的悲惨
-
“千秋何夕今夕”表达了什么情感?
- A. 对未来的期待
- B. 对历史的反思
- C. 对生活的无奈
- D. 对爱情的渴望
答案:
- C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苏轼《水调歌头》:同样表达了对月亮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慨。
- 李白《静夜思》:对月的思念与孤独感。
诗词对比:
- 《水调歌头》与《念奴娇》:二者都围绕月亮展开,但前者更多是对团圆的渴望,后者则是对时光流逝的哀叹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宋词三百首》
- 陈永正诗集及相关文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