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未委衡山色,何如对塔峰。
曩宵曾宿此,今夕值秋浓。
羽族栖烟竹,寒流带月钟。
井甘源起异,泉涌渍苔封。
白话文翻译:
这地方尚未失去衡山的色彩,和这里的塔峰相比,哪个更好呢?
我曾经在这里过夜,今天晚上正好遇上浓厚的秋意。
鸟儿栖息在烟雾缭绕的竹林中,寒风带着月光敲响钟声。
井水的甘甜源头不同,泉水涌出,湿润了苔藓的封面。
注释:
- 未委:尚未失去,未曾丧失。
- 衡山:指的是衡山,位于湖南省,是五岳之一。
- 曩宵:昨晚。
- 值秋浓:正值秋天的浓厚时节。
- 羽族:指鸟类,羽毛的族群。
- 烟竹:烟雾缭绕的竹林。
- 寒流:寒冷的风。
- 钟:寺庙中的钟声。
- 井甘:井水的甘甜。
- 源起异:源头各异。
- 渍苔封:湿润了苔藓的封面。
典故解析:
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,但提到的“衡山”与“塔峰”暗示了与道教和佛教相关的文化背景。衡山被视为修道之地,而塔峰则可能是寺庙的标志,代表了佛教的精神追求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贾岛(约779年-843年),唐代诗人,以“苦吟”著称,作品多描绘山水风光和禅宗思想,风格清新隽永,富有哲理。
创作背景:
此诗写于贾岛在慈恩寺上座院的感受,结合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,表达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。
诗歌鉴赏:
《慈恩寺上座院》是贾岛的一首经典作品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寺庙的氛围,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礼赞。首句“未委衡山色”展现了衡山的秀丽,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。接下来的“曩宵曾宿此”则引出诗人的个人经历,增添了情感的厚度。诗中“羽族栖烟竹”,不仅画出了鸟儿栖息的宁静景象,也暗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。最后两句通过“井甘源起异,泉涌渍苔封”让我们感受到水的清凉和滋润,也映射出生命的源泉和自然的馈赠。整首诗情景交融,意境深远,展现了贾岛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生活的感悟。
诗词解析:
- 未委衡山色:表明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珍视与依恋。
- 何如对塔峰:探讨自然与人文的关系,质疑何者更具魅力。
- 曩宵曾宿此:个人的经历,增加了诗的温度。
- 今夕值秋浓:引入时节的变化,增加了诗的层次感。
- 羽族栖烟竹:描绘出宁静的自然景象,增强了诗的画面感。
- 寒流带月钟:寒冷的秋夜,钟声与月色交织,增添了诗的韵味。
- 井甘源起异:表达了对自然资源的思考与珍视。
- 泉涌渍苔封:象征着生命的滋养与自然的美好。
修辞手法:
- 对比:通过对比“衡山色”和“塔峰”来突显自然与人文的魅力。
- 意象:使用“羽族”、“烟竹”等意象,营造出静谧的氛围。
- 拟人:将自然元素赋予情感,如“寒流带月钟”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歌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,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,传达出一种宁静祥和的心境。
意象分析:
- 衡山:象征自然的壮丽与永恒。
- 塔峰:代表人文的崇高与信仰。
- 羽族:体现生命的自由与和谐。
- 烟竹:隐喻清幽的环境,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本诗的作者是?
- A. 白居易
- B. 杜甫
- C. 贾岛
- D. 李白
-
诗中提到的“衡山”指的是?
- A. 一座山
- B. 一个人名
- C. 一种植物
- D. 一种动物
-
诗中“羽族栖烟竹”的意象表现了什么?
- A. 人的孤独
- B. 自然的和谐
- C. 生活的忙碌
- D. 战争的残酷
答案:
- C
- A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王维《鹿柴》
- 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
诗词对比:
- 贾岛与王维:两者都关注自然与人文,但王维更多表现出隐逸之美,而贾岛则更注重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。
- 不同诗人的风格:贾岛的诗歌倾向于简洁清新,王维则擅长浓厚的意境描绘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代诗歌鉴赏》
- 《贾岛研究》
以上是对《慈恩寺上座院》的全面分析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