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浪淘沙令》

时间: 2025-01-08 23:54:08

金翠画屏山。

万髻千鬟。

桃源楼阁五云间。

恨杀芙蓉城下客,不借青鸾。

风雨杏花残。

芳意都阑。

一灯孤影小窗间。

绣被熏来香欲尽,只是春寒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金翠画屏山。万髻千鬟。桃源楼阁五云间。
恨杀芙蓉城下客,不借青鸾。
风雨杏花残。芳意都阑。
一灯孤影小窗间。绣被熏来香欲尽,只是春寒。

白话文翻译:

这幅美丽的画面如同金色的山峰,装饰得如同多彩的屏风,万千发髻如同千般妆饰。桃源的楼阁在五彩的云端间,令人向往。
我对那在芙蓉城下的游子感到无比怨恨,为什么不借给我那青色的鸾鸟,带我去追寻。
风雨中,杏花已经凋零,满园的芳香也已尽散。
小窗间,一盏孤独的灯影摇曳,绣被的香气即将散尽,只因春天依旧寒冷。

注释:

字词注释:

  • 金翠:形容色彩华丽,像金子和翠羽一样。
  • 万髻千鬟:形容女子的头发梳理得极其繁复,意在描绘美丽的女子。
  • 芙蓉城下客:指在美丽的芙蓉城下的游人,表达对离别者的思念。
  • 青鸾:一种神话中的鸟,象征着美好的愿望和传递。

典故解析:

  • 桃源:出自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,象征着理想的生活环境。
  • 青鸾: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爱情或愿望,借指希望与美好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 元好问(1190-1257),字仲明,号天柱,金朝末年著名的诗人、词人和文学家。他在诗词方面造诣颇深,尤其擅长词。元好问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及人情世态,风格清新。

创作背景: 本诗写于金朝时期,作者通过描绘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象,表达对离别的思念以及对春寒的无奈。诗中蕴含着浓厚的个人情感,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困惑。

诗歌鉴赏:

《浪淘沙令》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,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,展现出一种理想化的桃源图景。然而,这样的美好并未能掩盖内心的孤独与失落。开篇的“金翠画屏山”和“万髻千鬟”既展现了理想中的美丽,又暗示了那种美好是遥不可及的,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夹杂着深深的惆怅。

接下来的“恨杀芙蓉城下客”,表达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怨恨,突显出一种情感的张力。而“风雨杏花残”,则将自然的凋零与个人的失落相结合,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基调。最后的“一灯孤影小窗间”描绘了一个孤独的场景,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生活的无奈。

整首诗在意境上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,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,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无法实现的悲哀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金翠画屏山:描绘出美丽的山峦如同金色和翠色的画屏,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。
  2. 万髻千鬟:借用女子繁复的发型,象征着美的多样性与繁荣。
  3. 桃源楼阁五云间:桃源的楼阁高耸在五彩的云彩之间,暗示着理想境地的遥远与美好。
  4. 恨杀芙蓉城下客:表达了对离去客人的怨恨与思念,情感开始转向个人的失落。
  5. 不借青鸾:对美好愿望的渴求,象征着希望和爱情的期盼。
  6. 风雨杏花残:自然的凋零与个人的失落互相映照,增添了诗的悲伤情感。
  7. 芳意都阑:芳香的意境已经消散,象征着美好的时光已逝。
  8. 一灯孤影小窗间:孤独的灯光映照着窗间,表现了孤独的内心世界。
  9. 绣被熏来香欲尽,只是春寒:春寒的无奈让香气逐渐消散,暗示着生活的不易与情感的无奈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将自然景物比作美人和理想,增强了诗的意象。
  • 对仗:如“金翠画屏山”与“万髻千鬟”,形成了音韵的和谐美。
  • 拟人:通过“芳意都阑”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情感。

主题思想: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,透过自然的描绘,传递出个人的孤独与思念。诗人在美丽的景色中感受到深深的惆怅,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挣扎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金翠:象征华丽与美好,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。
  • 桃源:代表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,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
  • 青鸾:象征着美好的愿望与爱情,寄托了希望与期待。
  • 杏花:象征着春天的美好,然而又因风雨而凋零,暗示着生命的脆弱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选择题: 诗中提到的“青鸾”象征什么? A. 美好的愿望
    B. 离别的悲伤
    C. 春天的希望
    D. 自然的美丽

  2. 填空题: 诗中描绘的“金翠画屏山”表明了诗人对__的向往。

  3. 判断题: 诗中“风雨杏花残”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。对/错

答案:

  1. A
  2. 美好生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