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浪淘沙令》
时间: 2025-01-09 00:13:51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一片月华开,天宇无涯。
清波似水掩空来。
葵扇桃笙初换了,凉到铜街。
金缕踏青鞋,秋爽尤谐。
中元旧俗有沉哀。
今夜盂兰盆寂寞,谁吊宫槐。
白话文翻译:
月光洒满大地,夜空广阔无边。
清澈的波光如水般涌来,覆盖了空中。
葵扇和桃笙的乐器刚刚更换,带来了凉意直抵铜街。
金缕的青鞋轻踏,秋天的爽朗格外和谐。
中元节的传统习俗中透出一丝沉重的哀伤。
今夜的盂兰盆显得寂寞,谁来祭奠那棵宫槐?
注释:
- 月华:月光。
- 天宇:天空,宇宙。
- 清波:清澈的水波。
- 葵扇:用葵叶制作的扇子,常用来扇凉。
- 桃笙:一种乐器,通常用桃木制作。
- 铜街:指的是地名,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街道。
- 中元:指中元节,即盂兰盆节,是祭祀祖先的节日。
- 盂兰盆:源于佛教的节日,用于祭奠亡灵。
- 宫槐:一种树,代表着古代的哀悼和纪念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汪玢(1879年-1941年),字秋水,号一白,晚号清风居士,江苏无锡人。汪玢是近现代著名的诗人、词人,曾任教于多所学校,广泛涉猎诗文,尤其以词的创作而闻名。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,风格清新隽永。
创作背景:
《浪淘沙令》创作于中元节期间,诗人通过描写月光、清波、乐器更换等景象,表现了对传统节日的思考及内心的孤寂与哀伤。该诗融合了对自然的描绘与对人事的感慨,突显了诗人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情感体验。
诗歌鉴赏:
《浪淘沙令》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月光下夜景的感受,展现出一种清幽而宁静的氛围。开篇“一片月华开,天宇无涯”以月光为引,勾勒出广阔的天空,营造了诗歌的整体意境。接着,“清波似水掩空来”则用清波的映照,增添了动感与层次感。通过“葵扇桃笙初换了,凉到铜街”,诗人不仅描绘了夏末秋初的气候变化,也暗示了传统习俗的延续。随着“金缕踏青鞋,秋爽尤谐”的转折,诗人对秋天的赞美流露无遗,展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。
然而,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沉重,“中元旧俗有沉哀”表达了对传统祭祀的思考,尤其是在盂兰盆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中,诗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孤寂与哀伤。“今夜盂兰盆寂寞,谁吊宫槐”以反问的形式,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,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无奈。整首诗在优美的意象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,既有对美好自然的赞美,又有对人世无常的感叹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
一片月华开,天宇无涯。
描述月光洒满大地,夜空广阔无边,营造出宁静而辽阔的氛围。 -
清波似水掩空来。
清澈的波光如水般涌来,形象地展现了水面的动感与光影的交织。 -
葵扇桃笙初换了,凉到铜街。
通过乐器的变化与天气的凉意,反映了季节的交替与传统习俗的延续。 -
金缕踏青鞋,秋爽尤谐。
描写踏青的轻快与秋天的和谐,展现了一种隽永的美感。 -
中元旧俗有沉哀。
提及传统中元节的习俗,带出了一种深沉的哀伤情绪。 -
今夜盂兰盆寂寞,谁吊宫槐。
反映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孤独,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无奈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如“清波似水”,用水的特征来形容波光,使意象更为生动。
- 对仗:全诗运用对仗手法,使得语言更具韵律感。
- 反问:最后一句“谁吊宫槐”通过反问的方式,增强了情感的表达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表达对传统节日的思考,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逝去亲人的怀念,反映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,情感基调深沉而富有哲理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月华:象征着宁静与美好。
- 清波:代表着流动与变化。
- 葵扇、桃笙:象征着传统文化与习俗。
- 金缕青鞋:象征着青春与活力。
- 宫槐:象征着怀念与哀悼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“清波似水掩空来”中的“清波”形容的是哪种景象?
- A. 水面波光
- B. 风吹草动
- C. 云雾缭绕
-
“今夜盂兰盆寂寞,谁吊宫槐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- A. 欢快
- B. 孤独与哀伤
- C. 忧愁与无奈
-
诗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秋天的氛围?
- A. 月华与青鞋
- B. 雪花与寒风
- C. 花瓣与阳光
答案:
- A
- B
- A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李清照的《如梦令》
- 苏轼的《水调歌头》
- 杜甫的《月夜忆舍弟》
诗词对比:
- 李清照的《如梦令》:同样描写月光与孤独,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现。
- 苏轼的《水调歌头》:通过对月的描写,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,与汪玢的主题有相似之处,但风格更为豪放。
参考资料:
- 《中国古典诗词鉴赏》
- 《唐宋词研究》
- 《近现代诗词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