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东平路作三首 其二》

时间: 2025-01-04 10:22:01

明时好画策,动欲干王公。

今日无成事,依依亲老农。

扁舟向何处?

吾爱汶阳中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东平路作三首 其二
作者:高适

明时好画策,动欲干王公。
今日无成事,依依亲老农。
扁舟向何处?吾爱汶阳中。


白话文翻译:

在明亮的时光里,我本想画出宏伟的蓝图,想要为王公做些贡献。今天却无所作为,只能依依不舍地向年迈的农人告别。小船要驶向何方呢?我心中所爱依旧是那汶阳水乡。


注释:

  • 明时:指光明的时刻,象征着前途光明或时运亨通。
  • 画策:绘制计划或策略,暗指谋划大事。
  • 王公:指王侯或高官,代表权力与地位。
  • 无成事:没有成就的事情,表示失落与无奈。
  • 依依:依依不舍,形容情感深厚。
  • 亲老农:指年迈的农民,代表朴实的乡土情。
  • 扁舟:小船,象征漂泊与不定。
  • 汶阳中:指汶阳,可能是指汶河流域,象征故乡或安宁的地方。

典故解析:

此诗虽不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,但“王公”与“农”之间的对比,体现了高适对社会阶层的敏感与对农民生活的关心,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。
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高适(704-765),字达夫,唐代著名诗人,生于并长于山西。高适以边塞诗和送别诗见长,作品多表现士人的忠义与豪情。他的诗歌语言简练、意象鲜明,深受后人喜爱。

创作背景:此诗创作于唐代,正值国家富强、社会动荡的时期。高适作为边地诗人,多次参与军旅生活,目睹了士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,常常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。


诗歌鉴赏:

高适的《东平路作三首 其二》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。从字面上看,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事业未成的惋惜,同时也流露出对乡土和农民的深厚情感。开篇的“明时好画策”,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,而后“今日无成事”则瞬间将这种理想化为泡影,表现出一种失落的情绪。诗人在此不仅反思自己的处境,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朴实的农民,体现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心。

接下来的“扁舟向何处”则引发了对未来的迷茫,暗示着在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。而最后一句“吾爱汶阳中”则是一种归属感的表达,说明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眷恋。这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,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,更是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思考。
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明时好画策:在光明的时光里,我想要绘制宏伟的计划,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。
  2. 动欲干王公:我希望能够为王公大臣贡献自己的力量,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责任感。
  3. 今日无成事:然而如今却没有任何成就,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。
  4. 依依亲老农:我依依不舍地向年长的农民告别,体现出对社会底层的关爱。
  5. 扁舟向何处?:小船将驶向何方,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。
  6. 吾爱汶阳中:我心中最爱的仍是汶阳,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向往。

修辞手法:诗中运用了对比(理想与现实)、设问(“扁舟向何处?”)等修辞手法,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和诗歌的感染力。

主题思想: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,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,反映出士人内心的挣扎与渴望。
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

  • 明时:象征希望与光明的未来。
  • 王公:代表权力与理想的实现。
  • 老农:象征朴实与真实的生活,反映了对民生的关心。
  • 扁舟:象征漂泊与不确定的未来。
  • 汶阳:象征故乡的温暖与归属感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

  1. 诗中“明时好画策”是什么意思? A. 诗人想要谋划大事
    B. 诗人感到失落
    C. 诗人思念老农

  2. “今日无成事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? A. 满足
    B. 失望
    C. 高兴

  3. 诗人最后提到汶阳,说明他对什么的情感? A. 对权力的渴望
    B. 对故乡的眷恋
    C. 对理想的追求

答案

  1. A
  2. B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

  • 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:同样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反思。
  • 李白的《将进酒》:表达了对人生的豪情与对生活的态度。

诗词对比

  1. 高适 vs. 王之涣:两位诗人都关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,但高适更着重于对社会底层的同情,而王之涣则更强调个人的豪情与壮志。
  2. 高适 vs. 李白:李白的诗歌多表现个人的洒脱与豪放,而高适则更为沉重,反映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故乡的依恋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高适诗文集》
  • 《唐代文学概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