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河西送李十七》

时间: 2025-01-01 14:52:49

边城多远别,此去莫徒然。

问礼知才子,登科及少年。

出门看落日,驱马向秋天。

高价人争重,行当早著鞭。

意思解释

河西送李十七

作者:高适 〔唐代〕

原文展示:

边城多远别,此去莫徒然。
问礼知才子,登科及少年。
出门看落日,驱马向秋天。
高价人争重,行当早著鞭。

白话文翻译:

在边城与友人分别,远道而去,勿要留下遗憾。
问起礼仪,才知道他是个优秀的人,年纪轻轻就已中举。
走出门外,看到夕阳西下,驱马向着秋天的方向奔去。
高价的马匹人们争着购买,看来我必须早早下手了。

注释:

  • 边城:指边境的城市,暗示着离别的悲伤。
  • 徒然:徒劳无益,指此行没有意义的感叹。
  • 问礼:询问对方的礼仪和身份。
  • 才子:指有才华的人。
  • 登科:指科举考试中及第。
  • 秋天:象征着人生的成熟与离别。
  • 高价:形容马匹的价格昂贵。
  • 著鞭:指催马加速,暗示着行程的急迫。

典故解析:

  • 科举:唐代的科举制度是士人晋升的重要途径,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重视。
  • 夕阳西下:常用来象征人生的落幕与离别的伤感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高适(702年-765年),字达夫,号穷睇,唐代著名边塞诗人,生于河北,曾任职于边疆地带,作品多描写边塞生活和壮丽景色,情感真挚,富有豪情。

创作背景:

《河西送李十七》写于高适送别友人李十七之际,李十七是一位年轻的才子,正要前往科举考场,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祝福与不舍,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士人追求功名的社会风气。

诗歌鉴赏:

这首诗写得简练而深刻,起始部分“边城多远别,此去莫徒然”便传达出浓厚的离愁别绪,仿佛在提醒友人,既然离开就要有所成就,不要白白辜负此行。接下来的“问礼知才子,登科及少年”中,诗人通过对话展现出李十七的才华与前途,暗含对他未来的期待与祝福。最后两句“出门看落日,驱马向秋天”则描绘了夕阳西下的画面,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无奈交织在一起,给人带来一种淡淡的伤感。而“高价人争重,行当早著鞭”则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名马的追逐,象征着人们对名利的渴望,似乎在提醒李十七,要抓紧时间,早早趁着机会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目标。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话的形式,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未来的期许,具有很强的情感共鸣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边城多远别:表达了离别的痛苦,同时“边城”暗示了地理的遥远。
  2. 此去莫徒然:希望友人此行有所成就,不要空手而归。
  3. 问礼知才子:通过询问显示出对友人身份的认同与赞赏。
  4. 登科及少年:强调了李十七年轻有为,前途光明。
  5. 出门看落日: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,暗示离别的无奈。
  6. 驱马向秋天:向秋天奔去,象征成熟与告别。
  7. 高价人争重:人们对马的追逐,反映了社会风气。
  8. 行当早著鞭:暗示需要抓紧机会,迅速行动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对仗:如“问礼知才子,登科及少年”,形成整齐的对称,增强了诗的韵律感。
  • 比喻:将离别与夕阳联系,增强了情感的渲染力。

主题思想:

整首诗通过送别的场景,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祝愿与对离别的感慨,同时反映了社会对成功和名利的追求,展现了人际关系中的深情厚谊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边城:象征着遥远与离别。
  • 落日:代表时间流逝与人生的无常。
  • 秋天:象征成熟、收获与告别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“问礼知才子”中的“才子”指的是? A. 优秀的人
    B. 书生
    C. 武士
    D. 商人

  2. “出门看落日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? A. 高兴
    B. 无奈与伤感
    C. 愤怒
    D. 宁静

答案:

  1. A. 优秀的人
  2. B. 无奈与伤感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
  • 李白《早发白帝城》

诗词对比:

高适的《河西送李十七》与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都表现了对人生旅途的感慨,但高适更侧重于离别的情感,而王之涣则着重于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与壮志豪情。两者在情感基调和表达方式上有所差异,反映出不同的诗人个性与时代背景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高适集》
  • 《唐代边塞诗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