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壶中天 其二 谢赵香宋题约园》
时间: 2025-01-01 12:49:15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
壶中天 其二 谢赵香宋题约园
邓潜
止一分屋,得几分水竹,便如舟泊。
自分浣花溪畔老,薄命长镵堪托。
种石生云,拓池邀月,暂就行窝乐。
空梁回首,燕泥衣上轻落。
赢得劫火余生,木樨香里,对酒成孤酌。
君有万松心上画,尽把绿天为幕。
梦断栖霞,吟联旧雨,方寸除溪壑。
倚楼人远,笛声飞渡篱角。
白话文翻译
这一小屋里,得几分水竹,仿佛是一只停泊的小舟。
我在浣花溪边老去,命薄如纸,难以依托。
种下石头让云生出,开辟池塘邀请月影,暂时享受这行窝的乐趣。
空房梁上回首,燕子泥衣轻轻落下。
经历了劫火余生,在木樨香中,对酒独自饮酒。
你心中画满万松,尽把绿色的天空作为帷幕。
梦中断了栖霞,吟咏往日的旧雨,心中只剩下溪壑。
依楼而望,远人已去,笛声轻轻飘过篱笆的角落。
注释
- 浣花溪:指种兰花的溪水,象征安静、恬淡的生活环境。
- 薄命长镵:形容命运薄弱,难以依托的感觉。
- 种石生云:种石头而让云从中生出,寓意不拘一格的创造。
- 木樨香:即桂花的香味,象征幽香和寂静的生活。
诗词背景
作者介绍
邓潜(约1870-1940),近现代著名诗人,生于中国湖南,后移居上海。他的诗作以清新、自然为特点,擅长描绘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观。邓潜的诗常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,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。
创作背景
《壶中天》系列诗作是邓潜在晚年创作的,表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往时光的回忆。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,诗人通过自然元素和个人情感的交融,寻求精神的慰藉和内心的平和。
诗歌鉴赏
《壶中天 其二》是一首充满自然意象与个人情感的诗作。邓潜通过简洁的语言,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场景,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。
诗的开头通过“止一分屋,得几分水竹,便如舟泊”,描绘出一幅安静的田园图景,仿佛一只小舟停泊在宁静的水边,给人以闲适之感。接着,诗人提到“自分浣花溪畔老”,暗示他的生活追求与内心的孤寂,表现出一种对命运无奈的感慨。
随着诗意的展开,邓潜通过“种石生云,拓池邀月”展现了对生活的创造性思考,表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理想追求。此处的“石”和“云”象征着人生中的艰难与希望的交织。
“赢得劫火余生,木樨香里,对酒成孤酌”则透露出诗人对过去经历的反思与接受。尽管生活经历了风雨洗礼,但在木樨香中独饮,显现出诗人对平淡生活的珍惜。
最后,诗人以“倚楼人远,笛声飞渡篱角”结束,留下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。整首诗在意象、情感和哲思上形成了和谐的统一,展现了邓潜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对自然的热爱。
诗词解析
逐句解析
- 止一分屋,得几分水竹,便如舟泊:小屋旁边有水竹,像小舟停泊在水面上,暗示宁静的生活。
- 自分浣花溪畔老,薄命长镵堪托:在浣花溪边老去,命运薄弱,难以依托,反映出对命运的无奈。
- 种石生云,拓池邀月,暂就行窝乐:种石头让云生出,开池邀月,表达对生活创造与乐趣的追求。
- 空梁回首,燕泥衣上轻落:空房梁上回首,燕子轻轻落下,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。
- 赢得劫火余生,木樨香里,对酒成孤酌:经历了风雨余生,在木樨香中独饮,表达对生活的接受与珍惜。
- 君有万松心上画,尽把绿天为幕:他心中画满万松,绿色的天空如同幕布,象征内心的理想与追求。
- 梦断栖霞,吟联旧雨,方寸除溪壑:梦中断了栖霞,吟咏往日,心中只剩下溪壑,表现对过往的追忆。
- 倚楼人远,笛声飞渡篱角:依楼而望,远人已去,笛声轻飘,留下孤独的余韵。
修辞手法
- 比喻:如“便如舟泊”,将生活比作舟泊,形象生动。
- 对仗:如“种石生云,拓池邀月”,对仗工整,增强了诗的音乐感。
- 意象:如“木樨香”,象征美好与孤独。
主题思想
整首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,对过往经历的深思,以及对命运的接受与珍惜。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,展现了诗人对内心情感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。
意象分析
意象词汇
- 水竹:象征清新、宁静的环境,反映诗人对自然的向往。
- 浣花溪:代表自然美与诗意生活的结合。
- 木樨香:象征孤独与温馨的生活气息。
- 笛声:传达出一种远离尘世的清逸与孤寂。
互动学习
诗词测试
-
选择题:诗中提到的“浣花溪”象征什么?
- A. 乡村生活
- B. 宁静与诗意
- C. 忧伤
- D. 未来的希望
-
填空题:诗中描绘的“空梁回首,燕泥衣上轻落”表现了诗人对___的怀念。
-
判断题:诗人对命运持积极乐观的态度。(对 / 错)
答案
- B
- 过去
- 错
诗词比较与延伸
相关作品推荐
- 《静夜思》:李白的诗作,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。
- 《月夜忆舍弟》:杜甫的诗作,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。
诗词对比
- 《春晓》:孟浩然的诗作,描绘春天的美好与宁静,和邓潜的诗作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,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平淡生活的欣赏。
参考资料
- 《中国古代诗词鉴赏》
- 《近现代诗人研究》
- 《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