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广陵城(一作赵嘏诗)》

时间: 2025-01-04 09:24:06

红绕高台绿绕城,城边春草傍墙生。

隋家不向此中尽,汴水应无东去声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

红绕高台绿绕城,
城边春草傍墙生。
隋家不向此中尽,
汴水应无东去声。

白话文翻译

这首诗描绘了高台和城墙被红花和绿草环绕的春景,城边的春草在墙边生长。隋朝的衰亡并没有在这里完全消失,而汴水流向东边的声音似乎也不再存在。

注释

  • :指红花,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丽。
  • 高台:指高耸的台阶或建筑,可能是城中的高地。
  • 绿:指绿草,象征生机与希望。
  • :指城墙,代表着城市的防御和繁华。
  • 春草:春天生长的草,表现了春天的生机。
  • 隋家:指隋朝,历史上的一个朝代,暗示其衰亡。
  • 汴水:即汴河,流经汴京(今河南开封),在历史上与隋、唐等朝代有密切关系。
  • 东去声:指水流声,隐喻兴亡更替的历史声音。

诗词背景

作者介绍:孟迟,唐代诗人,生平不详,但其诗作多有情感深邃和意境悠远的特点。诗人常以自然景物和历史兴亡为题材,表达个人情感与对历史的思考。

创作背景:此诗作于唐代,正值历史变迁之际,诗人通过描绘春景与历史的交错,反映对隋朝衰亡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无奈。

诗歌鉴赏

《广陵城》以春天的生机作为背景,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气的城郭景象。诗的前两句通过“红绕高台”和“绿绕城”,描绘了春天的绚丽与城市的繁华,使人感受到一种和谐的自然美。高台与城墙的交织,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描绘,更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

然而,诗的后两句则引入了历史的沉重感。提到“隋家不向此中尽”,暗示着历史的更迭与兴亡,兼具对过去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思考。汴水“应无东去声”,则进一步烘托出一种无声的悲哀,仿佛历史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在此时此地交错,留下了无尽的感慨。

整首诗以鲜明的对比手法表现出自然的美丽与历史的无情,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历史命运的感叹,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。

诗词解析

  • 逐句解析

    1. 红绕高台绿绕城:用“红”和“绿”描绘出春日的生机,高台与城墙在这样的色彩中显得更加鲜明。
    2. 城边春草傍墙生:强调生机勃勃的春草,暗示着生命的延续。
    3. 隋家不向此中尽:通过历史的回顾,隐喻兴亡无常。
    4. 汴水应无东去声:水流的声音消失,象征着历史的沉寂与无奈。
  • 修辞手法

    • 对仗:如“红绕高台”与“绿绕城”,对称工整,增强了诗的节奏感。
    • 隐喻:隐含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当下的思索,构建了深邃的意境。
  • 主题思想: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景象与历史的回忆,表达了对生命与历史的感慨,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意象分析

  • 红花: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。
  • 高台:象征着人类的成就与历史的沉淀。
  • 绿草:代表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美丽。
  • 城墙:象征着人类的防御与繁华。
  • 隋家:代表历史的兴衰沉浮。
  • 汴水: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回响。

互动学习

诗词测试

  1. 诗中提到的“隋家”是指哪个朝代?

    • A. 唐朝
    • B. 隋朝
    • C. 汉朝
  2. “红绕高台绿绕城”中的“红”指的是什么?

    • A. 红色的建筑
    • B. 红花
    • C. 红色的天空
  3. 诗中提到的“汴水”是指哪个地方的水?

    • A. 长江
    • B. 黄河
    • C. 汴京(开封)

答案

  1. B
  2. B
  3. C

诗词比较与延伸

相关作品推荐

  • 《春望》杜甫:同样借春景抒发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感慨。
  • 《登高》王之涣: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生的哲理与历史的兴替。

诗词对比: 对比《广陵城》和《春望》,两者都以春天的景象引入,但《春望》更加强调了对国家命运的焦虑,而《广陵城》则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了历史的沉淀与个人的情感。两者都展现了唐诗的深邃与细腻,但在情感的表达上有所侧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