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徐波渡
作者: 孟迟 〔唐代〕
晓月千重树,春烟十里溪。
过来还过去,此路不知迷。
白话文翻译:
晨曦下的月光照耀着千层叠起的树木,春天的烟雾笼罩着十里长的溪流。走过来又走过去,这条路却让我感到迷茫不已。
注释:
- 晓月:清晨的月亮,象征着宁静与清新。
- 千重树:形容树木层层叠叠,景象壮观。
- 春烟:春天的雾气,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。
- 十里溪:十里长的溪流,描绘出广阔的自然景观。
- 此路不知迷:这条路让人迷失方向,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迷惑。
典故解析:
此诗中并未直接涉及具体的历史典故,但“晓月”与“春烟”的意象常常出现在唐诗中,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孟迟,唐代诗人,生平事迹较少,但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,常蕴含哲理,风格清新脱俗。
创作背景:
《徐波渡》创作于唐代,社会背景是一个盛世,文人纷纷追求诗歌艺术的高峰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,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哲思。
诗歌鉴赏:
《徐波渡》是一首典型的唐代诗歌,诗人在清晨的月光下,描绘了千层树木和十里溪流的美景。开篇的“晓月千重树”,给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感觉,月光洒在树叶上,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光影。接着“春烟十里溪”,春天的烟雾弥漫在溪流上,增添了一种朦胧的美感,仿佛是一个梦境般的场景。
诗的后半部分“过来还过去,此路不知迷”则转向了一种哲思。诗人走过这条路,却似乎迷失了方向,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感受,也可以看作对人生道路的反思。人生的旅途常常充满曲折与迷茫,正如走在这条不知去向的路上,令人深思。
整体来看,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,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,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。
诗词解析:
-
逐句解析:
- “晓月千重树”:描绘清晨的月光照耀在层层叠叠的树木上,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。
- “春烟十里溪”:春天的雾气笼罩着长长的溪流,增添了景色的神秘感。
- “过来还过去”:表达了人在此地的徘徊与游走。
- “此路不知迷”:反映出一种对方向的困惑和迷茫。
-
修辞手法:
- 比喻:将月光与树木的结合,表现出自然的和谐美。
- 拟人:春烟在此被赋予了一种轻柔的状态,使得景象更具生动感。
- 对仗:诗句的结构和音韵和谐,使得整首诗读来流畅。
-
主题思想:
- 诗歌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,反映了人生旅途的迷茫与思考,表达了对生命的哲学思索。
意象分析:
- 晓月:象征希望与新的开始。
- 千重树:代表自然的丰饶与生命的繁荣。
- 春烟:象征着生机与迷雾,暗示人生的复杂性。
- 十里溪:代表漫长的人生旅途,充满未知的挑战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“晓月千重树”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? A. 晨光下的树木
B. 暮色中的山川
C. 夜空中的星星 -
“此路不知迷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 A. 高兴与兴奋
B. 迷茫与困惑
C. 自信与坚定 -
诗歌的总主题是什么? A. 对自然的赞美
B. 人生的迷茫与思考
C. 对爱情的追求
答案:
- A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王之涣的《登鹳雀楼》
- 李白的《庐山谣》
诗词对比:
- 比较孟迟的《徐波渡》和王维的《山居秋暝》,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色,但孟迟更注重内心的困惑与思索,而王维则更加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和谐。
参考资料:
- 《唐诗三百首》
- 《中国古典诗词解析》
- 《诗词鉴赏与评析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