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送李滁州》

时间: 2025-01-01 15:15:57

君于觉路深留意,我亦禅门薄致功。

未悟病时须去病,

已知空后莫依空。

白衣卧病嵩山下,皂盖行春楚水东。

谁道三年千里别,两心同在道场中。

意思解释

送李滁州

原文展示:

君于觉路深留意,我亦禅门薄致功。
未悟病时须去病,已知空后莫依空。
白衣卧病嵩山下,皂盖行春楚水东。
谁道三年千里别,两心同在道场中。

白话文翻译:

你在觉悟的道路上深思熟虑,我在禅门的修行上虽略有成就。
在未明白之前,应该先去掉内心的病痛;在明白之后,不要再依赖于空洞的概念。
我身着白衣卧病在嵩山下,你则乘着黑色的轿子沿楚水向东。
谁说我们已经分别三年千里?其实我们的心灵依然在同一个道场中。

注释:

  • 觉路:指觉悟的道路。
  • 禅门:指佛教的修行之道。
  • 病时:指未觉悟之前的痛苦状态。
  • 空后:指觉悟后对空无的理解。
  • 白衣:通常指修行者。
  • 皂盖:黑色轿子,是古代贵族的交通工具。
  • 道场:指修行的地方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白居易(772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唐代著名诗人,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著称,关心民生,关注社会问题。白居易的作品涵盖众多题材,包括政治、人生、友情、爱情等。

创作背景:

《送李滁州》写于白居易与李白的友谊深厚之时,李滁州即李白的好友李绅,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。

诗歌鉴赏:

《送李滁州》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,白居易通过对话的方式,表达了自己对觉悟和修行的深刻思考。开篇两句,诗人以“君”和“我”对比,显示两人对人生的追求和理解的不同。接着提到“未悟病时须去病”,表明在追求觉悟的过程中,内心的烦恼和痛苦是必须去除的。而“已知空后莫依空”则提醒人们在觉悟之后,不能停留在空洞的理解上,而应继续深入实践。

后半部分,诗人描绘了自己卧病于嵩山,李滁州则乘轿行春,呈现出地理上的距离,但最后一句“谁道三年千里别,两心同在道场中”则将这种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灵上的亲密,强调了心灵的共鸣与道义的交融。

整首诗不仅是送别之作,更是对人生哲学的探讨,展现出白居易深厚的思想内涵与对友人深切的关怀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君于觉路深留意:你在追求觉悟的路上,深思熟虑,显示出对修行的重视。
  2. 我亦禅门薄致功:我在禅门的修行上虽有所进展,但程度较浅。
  3. 未悟病时须去病:在未觉悟之前,内心的烦恼和痛苦需要去除。
  4. 已知空后莫依空:一旦明白了空的道理,就不应再依赖空洞的理论。
  5. 白衣卧病嵩山下:我身着白衣,卧病在嵩山脚下,状况不佳。
  6. 皂盖行春楚水东:你乘着黑色轿子,沿着春天的楚水向东而行。
  7. 谁道三年千里别:谁说我们已经分别三年千里之遥?
  8. 两心同在道场中:其实我们的心灵依旧在同一个修行的道场中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对比:通过对“君”和“我”的对比,突显出两种境界的不同。
  • 隐喻:如“白衣”与“皂盖”的对比,象征着不同的修行状态与人生选择。

主题思想:

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心灵的共鸣与修行的重要性,尽管身处不同的地方,真正的友谊和道义能够超越物理的距离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白衣:象征修行者的清净与纯洁。
  • 皂盖:象征世俗的繁华与权势。
  • 嵩山:代表修行的圣地,隐喻内心的追求。
  • 楚水:象征流逝的时光与友谊的延续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“白衣”象征什么? A. 世俗的生活
    B. 修行者的身份
    C. 病痛的状态

  2. 诗中“已知空后莫依空”的意思是? A. 一旦明白了空的道理,就应放弃一切
    B. 明白空的道理后,不应再停留在空洞的理解上
    C. 追求空的道理是人生的终极目标

  3.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? A. 送别友人
    B. 讨论修行与觉悟
    C. 反映人们的生活状况

答案:

  1. B
  2. B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《静夜思》李白
  • 《登高》杜甫
  • 《送元二使安西》王维

诗词对比:

  • 《静夜思》: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,但更加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。
  • 《登高》: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孤独与沉重,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。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白居易诗集》
  • 《唐代文学史》

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白居易及其作品的背景和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