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赠诸葛子熙三首 其二
作者: 陆友 〔元代〕
百二山河路欲迷,
荒林败冢转悽悽。
夜深曾过昭陵下,
风雨犹疑石马嘶。
白话文翻译:
在这百二山河的道路上,我的方向感似乎迷失了;
荒凉的树林和破败的坟冢,让我感到无比凄凉。
夜深人静时,我曾经过昭陵的下方,
风雨交加中,石马似乎也在怀疑着我的到来。
注释:
字词注释:
- 百二:指的可能是广袤的山河,表示数量之多。
- 路欲迷:道路似乎要迷失,表达迷茫的状态。
- 荒林败冢:荒凉的树林和破败的坟墓,形成了悲凉的意境。
- 昭陵: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,位于陕西省。
- 石马:昭陵中的石马,象征着历史的沧桑。
典故解析:
昭陵是唐朝著名的帝王陵墓,象征着历史的辉煌与衰落。诗中提到的石马,既是一种实物,也是一种象征,传达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陆友,元代诗人,生平不详,作品风格清新,常以自然景物和历史感结合来表达内心情感。
创作背景:
该诗创作于元代,社会动荡,诗人可能因游历而感受到自然的荒凉与历史的苍凉,激发了其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。
诗歌鉴赏:
《赠诸葛子熙三首 其二》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诗歌。诗人在游历中,感受到自然的荒凉和历史的沧桑,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迷茫和对往事的追忆。开头两句以“百二山河路欲迷”引入,展现了诗人的游历在广袤的山河中迷失的状态,接着“荒林败冢转悽悽”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凄凉和内心的孤独。夜深时分,曾经过昭陵,诗人似乎在思考历史与个人的关系,风雨交加间,石马的嘶鸣更是渗透出一种对过往的思索和对未来的迷茫。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,构建出一种历史与个人交融的氛围,令人深思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百二山河路欲迷:诗人以山河的广袤来形容自己在旅途中的迷失,暗示内心的不安。
- 荒林败冢转悽悽:荒凉的环境与破败的坟墓,形成了强烈的对比,展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。
- 夜深曾过昭陵下:昭陵作为历史的象征,夜深时的经过让人感到沉重与思索。
- 风雨犹疑石马嘶:风雨中,石马的嘶鸣象征着逝去的历史和诗人心中的疑惑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用“山河”、“荒林”、“败冢”等意象来比喻人生的迷惘和历史的沧桑。
- 拟人:石马的“犹疑”赋予了无生命的物体以人的情感,增强了诗的感染力。
主题思想:
诗歌通过对自然与历史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迷惘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感慨,反映出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山河:象征着广阔与迷失,暗示人生的旅途。
- 荒林:象征孤独与凄凉,体现诗人的内心状态。
- 败冢:代表历史的衰败与生命的无常。
- 石马:作为历史的见证,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对往事的怀念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“百二山河”的含义是?
A. 形容山河的广袤
B. 形容山河的高大
C. 形容山河的险峻 -
“荒林败冢”中“败冢”指的是什么?
A. 破败的房屋
B. 破败的坟墓
C. 破败的树木 -
诗中提到的“石马”象征什么?
A. 生命的力量
B. 历史的沧桑
C. 自然的美丽
答案:
- A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杜甫《登高》:同样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思考。
- 李白《夜泊牛津》:表达个人在历史与自然中的孤独感。
诗词对比:
- 陆友与李白的作品都涉及自然与历史的主题,但陆友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感,而李白则更多展现了豪情与奔放,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。
参考资料:
- 《元代诗人研究》
- 《古诗词鉴赏辞典》
- 《中国古代文学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