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》

时间: 2025-01-06 13:06:25

彩缕纤仍丽,凌风卷复开。

方应五日至,应自九天来。

在笥清光发,当轩暑气回。

遥知及时节,刀尺火云催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
作者: 杨巨源 〔唐代〕

彩缕纤仍丽,凌风卷复开。
方应五日至,应自九天来。
在笥清光发,当轩暑气回。
遥知及时节,刀尺火云催。

白话文翻译:

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的情景,诗人用精美的彩缕衣物和风中飘动的画面来表现节日的喜庆与美丽。正值端午节,衣服的华美仿佛是从九天之上降临的。在清新的气息中,夏日的炎热逐渐消散。诗人远远地感知到这个时节,刀尺和火云的催促让人感受到节日的紧迫感。

注释:

字词注释:

  • 彩缕:指色彩斑斓的丝线,形容衣服华美。
  • 方应:正是应该,表示时间的准确性。
  • 九天:天上的神仙,寓意高远和神圣。
  • 在笥:在箱子里,指盛放衣物的地方。
  • 刀尺:象征着制作衣物的工具,暗示着工匠的忙碌。
  • 火云:象征着夏季的热气,暗示着气温的变化。

典故解析:
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,源于纪念屈原的活动,期间人们会佩戴香包、喝雄黄酒、赛龙舟等,体现了浓厚的民俗文化。诗中提到的“五日”与端午节的时间相符,而“九天”则隐喻神灵的庇护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杨巨源,唐代诗人,生平不详,诗风清新自然,擅长描绘生活中的细腻情感和自然景物。其作品多以抒情见长,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和谐。

创作背景:
此诗创作于端午节期间,诗人受节日氛围的影响,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节日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,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传统节日的重视。

诗歌鉴赏:

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,展现了端午节的独特氛围。诗人以“彩缕纤仍丽”开篇,便将读者带入一个五光十色的节日场景,彩缕的美丽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欢快与生机。接下来,诗人提到“应自九天来”,不仅表现了节日的神圣,也暗示着人们在这一刻的期盼与祝福。随着诗句的推进,诗人描绘了在清风中,气温逐渐回暖的情景,展现了自然与节日的和谐共生。

“遥知及时节,刀尺火云催”,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时节变化的敏锐感知,也隐喻着人们在节日到来之际的忙碌与准备。整首诗结构紧凑,意象鲜明,通过精致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,成功营造了端午节的氛围,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。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• 彩缕纤仍丽:描绘了华美的衣服,象征着节日的盛装。
  • 凌风卷复开:衣物在风中飘动,生动表现出节日的活力。
  • 方应五日至:指端午节的到来,时间的准确性。
  • 应自九天来:暗示节日的神圣,象征着神仙的降临。
  • 在笥清光发:衣物在箱中散发出清新的光泽,代表着人的期望。
  • 当轩暑气回:盛夏的暑气逐渐消散,暗示自然的变化。
  • 遥知及时节:诗人对时节的敏感,表现了他与自然的默契。
  • 刀尺火云催:暗示着节日的准备工作,表现出对节日的重视。

修辞手法:
诗中运用了比喻、拟人和对仗等修辞手法,例如“刀尺火云催”就生动地表现出节日的忙碌与紧迫感。华丽的语言与生动的意象相结合,使整首诗充满了节日的氛围。

主题思想:
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表达对端午节的期待与热爱,展现了传统节日中人与自然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,体现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。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彩缕:象征着节日的华美与热闹。
  • 清光:代表着清新、纯洁的气息,暗示内心的宁静。
  • 刀尺:代表着手工艺与传统技艺,体现了文化的传承。
  • 火云:象征着炎热的夏季,反映了自然的变化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“彩缕”指的是什么?
    A. 颜色
    B. 华美的丝线
    C. 一种花

  2. “应自九天来”中“九天”代表什么?
    A. 天上的神灵
    B. 远方的朋友
    C. 春天的到来

  3. 诗人通过什么手法表现节日的氛围?
    A. 叙述
    B. 比喻
    C. 议论

答案:

  1. B
  2. A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《白居易·端午日赐衣》:描写了端午节的生活情景与喜庆气氛。
  • 《屈原·离骚》:与端午节文化背景相关,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。

诗词对比:

  • 比较杨巨源的《端午日伏蒙内侍赐晨服》与白居易的《端午日赐衣》,两者都描绘了端午节的情景,但前者更侧重于节日的氛围与细腻的感受,而后者则更强调个人情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。

参考资料:

推荐书目:
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古诗词鉴赏辞典》
  • 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