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清平乐 怀伯尹》

时间: 2025-01-19 21:38:06

一抔黄土。

宿草南山路。

夜夜郊原风又雨。

老鸹能为凄语。

幽明依旧相思。

三更沉魄醒时。

知否湖窗短烛,有人和泪裁诗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:

清平乐 怀伯尹
作者: 夏承焘

一抔黄土。宿草南山路。
夜夜郊原风又雨。老鸹能为凄语。
幽明依旧相思。三更沉魄醒时。
知否湖窗短烛,有人和泪裁诗。


白话文翻译:

这是一把黄土,南山的路上残留着宿草。
每晚在郊外,风雨交加。老鸦在那儿啼叫,发出凄凉的声音。
幽暗与明亮之间,仍旧是对彼此的思念。
在三更时分,魂魄沉沉,醒来时分。
你可知道湖边窗前的短烛,有人正在流泪写诗。


注释:

字词注释:

  • 一抔黄土:一把土,暗指生命的脆弱与短暂。
  • 宿草:指的是过去生长的草,即使枯萎也仍旧留存。
  • 老鸹:老乌鸦,象征着凄凉和哀伤。
  • 幽明:指的是阴暗与光明的对立。
  • 沉魄:指的是灵魂沉重,形容人处于忧伤的状态。
  • 短烛:指的是蜡烛燃烧不久,喻示时间的短暂与生命的无常。
  • 裁诗:写诗,表达情感的方式。

典故解析:

  • 三更:古代对夜晚的划分,三更即深夜,常用于描写孤寂的情境。
  • 湖窗:湖边的窗户,常见于古诗中作为思念的象征。

诗词背景:

作者介绍:

夏承焘(1880-1935),字惕生,号秋水,近代诗人。他的作品多受宋词的影响,常表现出对生命、爱情及自然的深切思考。

创作背景:

这首词作于夏承焘流亡生涯中,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。诗中通过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的结合,展现了古人对于生命的哲理思考。


诗歌鉴赏:

《清平乐 怀伯尹》是一首蕴含深情的词作,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,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。开篇“一抔黄土”便引人沉思,黄土象征着生命的终结,暗示了人世间的无常。接着,诗人描绘了南山路上的宿草,虽已枯萎却依然存在,象征着过去的记忆与情感的延续。

诗中的“夜夜郊原风又雨”,则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,老鸦的啼叫更是为这份孤独增添了几分哀伤。诗人在此刻的沉寂中,感受到的是幽明之间的相思,似乎在表达对失去的无奈与对远方人的思念。三更的沉魄醒时,暗示了一种夜深人静时的思绪纷飞,流泪裁诗则是对情感的宣泄,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。

整首词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,也有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,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邃理解与感悟。


诗词解析:

逐句解析:

  1. 一抔黄土:引入主题,暗示生命的脆弱。
  2. 宿草南山路:描绘自然景象,暗含对过往的怀念。
  3. 夜夜郊原风又雨:营造孤寂的环境,传达内心的忧伤。
  4. 老鸹能为凄语:老鸦的叫声象征着哀怨。
  5. 幽明依旧相思:对比的手法,表达思念之情的持久。
  6. 三更沉魄醒时:夜深时分的孤独与思考。
  7. 知否湖窗短烛:暗示时间的短暂与生命的脆弱。
  8. 有人和泪裁诗:流泪写诗,展现情感的真挚与深沉。

修辞手法:

  • 比喻:黄土比喻生命的结束。
  • 拟人:老鸦的声音被赋予了情感。
  • 对仗:幽明相对,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对比效果。

主题思想:

整首诗通过自然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,传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逝去时光的怀念,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爱的渴望。


意象分析:

意象词汇:

  • 黄土:象征生命的结束。
  • 宿草:过往的记忆与情感。
  • 老鸹:象征孤独与哀伤。
  • 湖窗短烛:时间的短暂与生命的脆弱。

互动学习:

诗词测试:

  1. 诗中提到的“黄土”象征什么? A. 生命的繁荣
    B. 生命的结束
    C. 自然的美丽
    D. 友情的深厚

  2. “老鸹能为凄语”中,老鸦的叫声象征了什么? A. 欢笑
    B. 忧伤
    C. 喜悦
    D. 宁静

  3. 诗中三更时分的描写,体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? A. 开心
    B. 孤独
    C. 愤怒
    D. 疲惫

答案:

  1. B
  2. B
  3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:

相关作品推荐:

  • 李清照《如梦令》:同样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情感的思考。
  • 辛弃疾《青玉案·东风夜放花千树》:表现了对人生与情感的深刻感悟。

诗词对比:

对比夏承焘的《清平乐》和李清照的《如梦令》,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情感的思考。夏承焘的写作更为沉重与忧伤,而李清照则在忧伤中透出一丝坚强与希望。


参考资料:

  • 《中国近现代诗词选》
  • 《夏承焘诗文研究》
  • 《李清照研究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