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玉泉道中作》

时间: 2024-09-19 21:17:08

楚俗物候晚,孟冬才有霜。

早农半华实,夕水含风凉。

遐想云外寺,峰峦渺相望。

松门接官路,泉脉连僧房。

微露上弦月,暗焚初夜香。

谷深烟壒净,山虚钟磬长。

念此清境远,复忧尘事妨。

行行即前路,勿滞分寸光。

意思解释

原文展示

玉泉道中作
作者: 元稹

楚俗物候晚,孟冬才有霜。
早农半华实,夕水含风凉。
遐想云外寺,峰峦渺相望。
松门接官路,泉脉连僧房。
微露上弦月,暗焚初夜香。
谷深烟壒净,山虚钟磬长。
念此清境远,复忧尘事妨。
行行即前路,勿滞分寸光。

白话文翻译

这首诗描绘了楚地的风物,写到正值寒冬,气候已经变凉,农田里的作物还未成熟,傍晚的水面微微起风。诗人遐想远处的寺庙,若隐若现于云雾之中,山峰层峦叠嶂。松门与官道相接,泉水流淌至僧人的住处。微弱的露水映照着弦月,夜晚的香火在昏暗中燃烧。山谷深邃,烟雾缭绕,山间的钟声悠远。想到这宁静的环境,诗人又生出对世俗烦恼的忧虑,提醒自己要继续前行,不要停滞在这短暂的光阴中。

注释

  • 楚俗:指楚地的风俗习惯。
  • 孟冬:指农历的十一月,即冬季的开始。
  • :指天气寒冷时形成的霜。
  • 华实:指农作物的花和果实。
  • 遐想:指远方的想象。
  • 微露:指轻微的露水。
  • 上弦月:农历新月后,月亮呈现的形状。
  • 钟磬:指寺院中用来敲响的钟和磬。

诗词背景

作者介绍:元稹(779年—831年),字微之,唐代著名诗人,与白居易齐名。他的诗以清新自然、情感真挚著称,在诗歌和散文创作上都有很大成就。

创作背景:这首诗创作于元稹游历楚地的途中,正值冬季,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内心情感的感慨,夹杂着对世俗烦恼的思考。

诗歌鉴赏

《玉泉道中作》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内心思绪的诗。元稹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楚地的秋冬交替,尤其是在孟冬时节,大自然的变化带给他深刻的感受。诗中不仅有对农田的观察,亦表达了他对寺庙的向往,展现了他内心对清静生活的渴望。诗的意境宁静而深远,通过精致的意象,如“微露上弦月”、“谷深烟壒净”等,营造出一种超然的氛围。

而在宁静的环境中,诗人又难以摆脱对世俗的忧虑,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更具深意。诗的最后两句“念此清境远,复忧尘事妨”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,表达了他在追求宁静的同时,却又被现实的烦恼所困扰的矛盾心理。整首诗在自然与人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,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。

诗词解析

  • 逐句解析

    • 楚俗物候晚,孟冬才有霜:描绘楚地的风俗以及冬季到来的气候变化。
    • 早农半华实,夕水含风凉:描述农田的状况与傍晚的凉爽。
    • 遐想云外寺,峰峦渺相望:表达对远处寺庙的向往,意境遥远。
    • 松门接官路,泉脉连僧房:描绘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交融。
    • 微露上弦月,暗焚初夜香:营造出夜晚的宁静与清幽的氛围。
    • 谷深烟壒净,山虚钟磬长:展现山谷的宁静与寺庙的悠远声音。
    • 念此清境远,复忧尘事妨:表达对清净环境的向往与世俗烦恼的忧虑。
    • 行行即前路,勿滞分寸光:提醒自己要继续前行,不被短暂的光阴所困。
  • 修辞手法

    • 比喻: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相结合,如“谷深烟壒净”描绘了清澈的环境。
    • 对仗: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,使得诗歌更具韵律美。
  • 主题思想: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,反映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烦恼的思考。

意象分析

  • 楚俗:象征着地域文化的特征。
  • :代表寒冷与冬季的到来,带有萧瑟的情感。
  • 寺庙: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超脱。
  • 松门、泉脉:连接自然与人文,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。
  • 上弦月: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短暂的美好。

互动学习

诗词测试

  1. 诗中“孟冬才有霜”指的是哪个季节?

    • A. 春季
    • B. 夏季
    • C. 冬季
    • D. 秋季
  2. 诗人对远方寺庙的向往体现在哪一句?

    • A. 楚俗物候晚
    • B. 遐想云外寺
    • C. 行行即前路
    • D. 念此清境远

答案

  1. C
  2. B

诗词比较与延伸

相关作品推荐

  • 《静夜思》李白
  • 《登鹳雀楼》王之涣

诗词对比

  • 《静夜思》:都表达了对宁静环境的向往,但李白更多是自我反思,而元稹则在宁静中感受到现实的烦扰。
  • 《登鹳雀楼》: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,但《登鹳雀楼》通过高远的视角展现壮阔的自然,而《玉泉道中作》则注重细腻的描写与内心的情感。

参考资料

  • 《唐诗三百首》
  • 《元稹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