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江城子·修行还悟宿根深》
时间: 2025-01-19 21:54:54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江城子·修行还悟宿根深
作者: 尹志平 〔元代〕
修行还悟宿根深。得知音。便明心。
十二时中,外境不能侵。
保命全真无别用,好容易,不难寻。
一时勘破古通今。信闲吟。玩遥岑。
海角天涯,都是好丛林。
继祖承宗行教化,享天爵,受人钦。
白话文翻译:
修行到最后悟到根深蒂固的道理。能够得到知音,便能明白内心的真实。
在一整天的时间里,外界的事物无法侵扰我的内心。
保持生命的真理没有其他的用处,这其实很轻松,并不难以寻求。
在某个时刻彻底看透古今的道理,自然流露出悠闲的吟唱,陶醉在遥远的山岑中。
无论身处海角天涯,都是一片修行的丛林。
继承祖宗的教导,传播教化,享受天上赐予的荣誉,受到人们的尊敬。
注释:
- 修行: 指修炼道理,追求内心的觉悟。
- 宿根: 指内在的本源或根基,暗示深厚的修行基础。
- 知音: 指能够理解和共鸣的人。
- 全真: 指真实的、纯粹的道理或境界。
- 丛林: 在此处引申为修行的环境,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。
- 继祖承宗: 指继承祖辈的教导和宗旨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 尹志平,元代诗人,擅长抒情与哲理,常以修行和内心觉悟为主题,诗风清新脱俗。
创作背景: 此诗作于元代,社会动荡,文人多以修行自励,寻找内心的宁静与真理。诗中反映了作者在修行过程中对内心的探求与对外界的超然态度。
诗歌鉴赏:
《江城子·修行还悟宿根深》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词作,展现了诗人对修行的深刻思考与领悟。开篇便以“修行还悟宿根深”引入,强调修行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意义,暗示修行者通过不断的内观与反思,能逐渐领悟到生命的本质与内心的宁静。
“得知音,便明心”一句,点明了知音的珍贵,能够与之共鸣的人更能使修行者明白内心的真实状态。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联系以及知己的难能可贵。
接下来的“十二时中,外境不能侵”,则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稳定,外界的纷扰无法动摇内心的修行。这种超然的态度与境界,是修行者努力追求的目标。
整首词透过自然的意象,如“海角天涯”,表达了修行无处不在,无论身处何地,内心的修行和觉悟始终伴随。“继祖承宗行教化,享天爵,受人钦”则总结了修行所带来的尊重与荣誉,体现了修行者的责任与使命。
总之,诗中充满了对内心世界的探讨,对修行的思考,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。它如一盏明灯,照亮了修行者的心路历程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修行还悟宿根深: 修行的最终目的是领悟到根本的道理。
- 得知音,便明心: 有知音相伴,内心自然得以明白。
- 十二时中,外境不能侵: 在日常生活中,外界的事物无法干扰内心的宁静。
- 保命全真无别用: 保存生命的真理,实则无其他用处。
- 好容易,不难寻: 追求这种真理其实并不困难。
- 一时勘破古通今: 在某个时刻,彻底看破古今的道理。
- 信闲吟,玩遥岑: 轻松地吟唱,陶醉在远山的美景中。
- 海角天涯,都是好丛林: 无论身处何地,都是修行的好环境。
- 继祖承宗行教化: 继承祖辈的教导,传播教化。
- 享天爵,受人钦: 得到尊荣,受到他人的钦佩。
修辞手法:
- 对仗: 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手法,增强了节奏感和韵律美。
- 比喻: 将修行比作丛林,象征内心的广袤与深邃。
- 意象: 使用自然意象如“海角天涯”来传达修行的无处不在。
主题思想: 诗歌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修行来领悟生命的本质,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重要性。它鼓励人们通过自我探索与反思来达到内心的和谐与真实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宿根: 象征着深厚的内在修为。
- 知音: 代表理解与共鸣的关系。
- 丛林: 象征修行的环境,暗示无处不在的修行机会。
- 海角天涯: 传达了修行的广泛性和自由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的“知音”指什么? A. 朋友
B. 理解自己的人
C. 学习的老师
D. 亲人 -
“十二时中,外境不能侵”表达了什么? A. 外界很吵
B. 内心的宁静
C. 时间的流逝
D. 生活的忙碌 -
诗人认为修行的目的是什么? A. 追求财富
B. 明心见性
C. 追求名利
D. 寻找乐趣
答案:
- B
- B
- B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庐山谣》 〔李白〕
- 《静夜思》 〔李白〕
诗词对比:
- 尹志平的《江城子·修行还悟宿根深》与李白的《庐山谣》均探讨了内心的修行与自然的关系,但前者更注重心灵的宁静,而后者则展示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与向往。两者都通过自然描绘了内心的情感,但呈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。
参考资料:
- 《元代诗词选》
- 《古典诗词鉴赏》
- 《中国文学史》
- 《道教与文学》
以上为对《江城子·修行还悟宿根深》的全面分析与解读,希望能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