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江城子 寄庐副使处道》
时间: 2025-01-14 23:49:00意思解释
原文展示:
江城子 寄庐副使处道
作者: 张之翰 〔元代〕
去年雪里送君时。马迟迟。思依依。
及至金陵,还却值君归。
独抱此情谁与语,空三复,草堂诗。
年来霜鬓欲成丝。惜睽离。喜追随。
四海而今,浑有几相知。
上到庐山高绝处,曾为我,一支颐。
白话文翻译:
去年在雪中送你离去的时候,马儿走得慢腾腾,令人思念依依。
等到了金陵,恰好又碰到你回来。
独自怀抱这样的情感,谁来与我倾诉呢?空自吟咏,草堂的诗句。
近年来鬓发渐白,似要成丝。可惜离别,喜悦追随。
如今四海之内,能有几人相知呢?
上到庐山的高绝之处,曾为我,轻轻一颔首。
注释:
- 马迟迟:马走得慢,反映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。
- 草堂诗:指在草堂中写的诗,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情感的寄托。
- 霜鬓:形容头发因年岁渐长而变白。
- 睽离:指离别的伤感。
- 庐山高绝处:庐山风景名胜,象征理想与情感的寄托。
诗词背景:
作者介绍:
张之翰,元代诗人,以词风清丽著称,擅长表达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象。他的作品多描绘人情和自然之美,情感真挚细腻。
创作背景:
此诗作于张之翰对友人的思念之际,通过雪中送别的情景,抒发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与离别的惆怅。
诗歌鉴赏:
《江城子 寄庐副使处道》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,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。开篇便是回忆去年雪中送别的情景,马儿走得慢,正是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惆怅之情的真实写照。接着,诗人回到金陵,恰逢友人归来,心中难免喜悦。然而独自怀抱着这一份情感,谁能与之倾诉呢?这句道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。
诗中提到的“草堂诗”,是诗人对自己创作的自嘲,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友人的深情。他感慨时光流逝,年华渐逝,霜鬓成丝,令人心生惆怅。离别的遗憾与追随的欣喜交织在一起,使得整首词充满了复杂的情感。
最后,诗人哲思般地提到“四海而今,浑有几相知”,深刻地反映了人情冷暖与社会的疏离感。结尾的“庐山高绝处”象征着理想与追求,虽然高远,但却又显得孤独无依。这种对比深化了诗的情感内涵,使人感受到一种深远的思索与无奈的美感。
诗词解析:
逐句解析:
- 去年雪里送君时:回忆去年冬天,雪中送别,情景刻骨铭心。
- 马迟迟。思依依:马走得慢,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。
- 及至金陵,还却值君归:再回到金陵,恰逢友人归来,情感复杂。
- 独抱此情谁与语:内心的情感无人倾诉,感到孤独。
- 空三复,草堂诗:反复吟咏草堂中的诗句,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寂寞。
- 年来霜鬓欲成丝:年岁渐长,头发白了,感叹时光流逝。
- 惜睽离。喜追随:对离别的遗憾与对重逢的喜悦交织。
- 四海而今,浑有几相知:感慨社会的疏离,知己难寻。
- 上到庐山高绝处,曾为我,一支颐:理想高远,却显孤独,象征人生的追求与孤独。
修辞手法:
- 比喻:用“霜鬓”比喻年华的流逝。
- 对仗:上下句之间的对称,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。
- 拟人:马儿的迟缓被赋予情感,增强了情感表达的生动性。
主题思想:
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,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理想的追求,尽管孤独,但仍然怀抱希望。
意象分析:
意象词汇:
- 雪:象征纯洁与思念,寒冷中包裹着温暖的情感。
- 马:代表送别的旅程与情感的沉重。
- 霜鬓:象征岁月的流逝。
- 庐山: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。
互动学习:
诗词测试:
-
诗中提到“马迟迟”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?
- A. 高兴
- B. 依依不舍
- C. 疲惫
- D. 无所谓
-
诗中“草堂诗”代表了什么?
- A. 诗人的自嘲与孤独
- B. 自豪
- C. 友谊
- D. 遗憾
-
“四海而今,浑有几相知”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?
- A. 人生的乐趣
- B. 社会的疏离与孤独
- C. 友谊的珍贵
- D. 生活的美好
答案:
- B. 依依不舍
- A. 诗人的自嘲与孤独
- B. 社会的疏离与孤独
诗词比较与延伸:
相关作品推荐:
- 《相见欢》:李煜的诗,表达对离别的感伤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。
- 《离骚》:屈原的作品,表现对理想与人生的追求。
诗词对比:
- 《黄鹤楼》(崔颢)与《江城子》均表达了对友人和过往的怀念,但《黄鹤楼》更侧重于历史的沉淀与人情的流变,而《江城子》则更加个人化,专注于内心的情感波动。
参考资料:
- 《元代诗词选》
- 《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》
- 《张之翰研究》